指南針知識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又稱指北針。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于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后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于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公元前7世紀成書的《管子·地數》中就記載:“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意思說,如果山上有磁石時,山里就藏有鐵礦。地理名著《山海經》中,也曾記載“題灌山中多磁石”。《水經注》里記載了秦國阿房宮前面,用磁石制成大門,防避有人進宮謀刺暗殺,如壞人暗披盔甲、暗藏兵器入宮,就會被門吸住而被發現,這說明人民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并加以利用了。
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我國漢族勞動人民進一步利用磁體的指極性,制成指示方向的機械,這就是指南針。這在《韓非子·有度篇》中和《鬼谷子》一書中都有記載。在《鬼谷子》中記載說,鄭國人到深山密林中去采集玉石時,為了不迷失方向,帶著“司南”。這“司南”就是指南針這種機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描述過“司南”,它象只水勺,用天然磁石磨制面成,勺底為球面體,勺呈橢圓狀,勺柄通體漸漸縮成柱狀。為了確定方向,還配有一個“地盤”,它是銅質或涂漆木制盤,中央是平滑圓槽,形狀可能是內圓外方,框上刻劃出定向的刻度,用“干”、“支”(即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以及八卦等表明二十四方位。將會投于地盤中央時,它的柄部就會大體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以上可知司南是現代指南針(磁羅盤)的體型。“指南”是張衡在《東京賦》中第一次提出來的,以后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經過一千多年才逐漸發展起來了。宋代杰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指南針發展的當時狀況作了詳盡的論述。當時在生產和科學實驗發展的推動下,特別是航海事業和外貿的興起擴大下,指南針逐步發展起來。沈括總結了勞動人民在實踐在創造的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第一種是水浮法,將磁針浮于水面進行指南,雖然比較平穩,但容易動蕩不定;第二種是指甲旋定法,將磁針置于指甲上,轉動靈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種是碗唇旋定法,將磁針置于碗口邊上,轉動較靈活,但易滑落;第四種是縷旋法,用蠶絲將磁針懸掛起來,可達到轉動靈活而又穩定。他還記載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這種用人工制成磁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此外,還曾制出過“指南魚”、“旱針”、“水針”。旱針、水針這兩種指南針,成為近代指南針(羅盤針)的基本結構原理奠定了基礎。沈括在研究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總結和發現了地磁有偏角存在。也就是說,指南針指示的方向,“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對地磁學做出的偉大貢獻。
指示方向原理
地球是個大磁體,其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
指南針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輾轉傳入歐洲后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并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么,中國發明指南針后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么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么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后,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于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 “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當于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并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
南宋人的指南針原理,仍認為“指南針之所指,即陽氣之所在”,只是圍繞磁偏角現象,立論依據更多轉向地理方位的坐標系統——中國古人認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這樣地表面必然有個中心,過該中心的那條子午線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異等認為,一旦測量地點不在這條南北線上,指南針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針由大地方位系統決定,而偏角則由天體方位劃分系統所決定。關增建認為,這種說法“體現了傳統指南針理論在陰陽感應學說和磁偏角的存在這一矛盾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窘迫”。
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指南針理論、地球學說以及相關科技知識。受其影響,中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理論問題,在此過程中,陰陽五行的作用不斷淡化,力學角度的分析不斷增加,但吉爾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學理論連西方學界都沒統一,更談不上入主東土。傳教士中,1658年抵華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的指南針理論最系統,但他認為決定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兩極本身,理論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學的范圍,而不像吉爾伯特認識到地球本身存在一個磁體。南懷仁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直到19世紀中葉,我國仍有學者用它解釋指南針問題。而此時,清末來華的傳教士已開始著手把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給中國了。
關于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辨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主要部分是一根裝在軸(zhou)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指南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測量、旅行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于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后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于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怎么用?
找一個能知道那里是南方的地方,然后水平放置指南針,附近不要有手機之類的有磁場的東西.可以轉動下,等到指針穩定下來,看看就知道了. N北 S南 E東 W西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在什么朝代?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極,并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于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制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于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于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于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后,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并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于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涂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制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后,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于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準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于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并沒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術。但是這就是后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于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于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準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于《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后,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采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并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制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陜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于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指南針的資料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發明之一,它出現于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最初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樣子像一只勺,底部光滑,可以在平滑的銅質或木質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等它靜止下來,勺柄就會指向南方。人們管它叫“司南”。
大約在北宋初期,我國古人又創制了一種新的指南工具——指南魚。指南魚用一塊薄鋼片做成,形狀像魚,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像小船一樣浮在水面上。宋代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木指南魚是用木塊刻成的,魚腹里放入一塊磁性強的天然磁石,用蠟封好,在魚口插入一根針,此魚就能指南了。指南龜的制法和原理與木指南魚基本相同。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指南針指南“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沈括第一次發現,磁針雖然朝著南方,但不是指的正南,而略有些偏東。這就是磁偏角現象,它的產生是由于地球的磁極與地理的南北極不重合,略有些偏差。這一發現在當時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在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才發現有磁偏角存在,比我國沈括晚了400多年。
據史料記載,東漢的張衡發明過指南車。指南車上裝有非常復雜巧妙的機械。它的中央是一個大平輪,木頭人就豎立在上面,在大平輪的兩旁,還裝有很多小齒輪,如果車子向左轉,右邊的車輪就會帶動小齒輪,小齒輪再帶動大平輪,使大平輪相反地向右轉。于是,木頭人的手臂始終指向南方。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指南針~?
1、簡介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偉大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科技成就。
2、種類
在指南針的演變過程中,由于經歷了不同的時代,所以它被改進成了以下幾個不同的種類。
1)司南
時代背景:戰國
制作方式:以一塊天然的磁石仔細雕琢成勺子的形狀,南極位在勺子的長柄,在雕琢過程中還需使勺子的重心位在底部中心,再加上由“四維”(即乾、坤、巽、艮)、“八干”(即今之天干)和“十二支”(即今之地支)組成二十四向而雕刻其上的底盤
史書證明:1《鬼谷子?謀》記載“鄭人外出采玉,帶了司南以便不迷失方向”
2《韓非子?有度》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2)羅盤(水針和旱針的原型)
時代背景:南宋
制作方式:將縷絲的一端用蠟粘在磁針腰部,另一端懸在木架上,針下放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針便指向南北
史書證明:沈括著之《夢溪筆談?雜志一》
3)水針
時代背景:南宋
制作方式:把磁針利用“水浮法”放在方位盤上
史書證明:1徐競所著之《宣和奉使高麗田經》
2于《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魚
4)旱針
時代背景:元朝
制作方式:木質龜內放一塊天然磁石,龜腹下部打一小洞,把龜放在一個固定竹釘之上,龜就可以自由轉動
史書證明:于《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龜
3、影響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貢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于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后來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我國。現在,指南針被改造地越來越好,越來越酷,種類也隨之越來越多,對于人們日常的外出旅行、探險等活動很有幫助。
指南針?
天然的指南針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在野外行進中迷失了方向,真是件麻煩事。如果帶了指南針,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可是,如果沒有指南針又該怎么辦呢?
別急,大自然準備了許多“指南針”幫助人們辯別方向。
第一種“指南針”是太陽。
我們生活在北半球,除回歸線以南地區,太陽光線總是從南面射過來。這樣,南北方向便很容易確定。我們都知道太陽是東升西落,早晨太陽升起的方向是東,傍晚落山時的方向是西,中午時太陽在我們的南方。
不過,這個方法你可別教條主義地應用,如果你在南半球或回歸線之間情況又當別論。
第二種“指南針”是月亮。
初三四的月牙,日落時在西方低空;初七八的半個月亮,太陽剛下山時,在我們的頭頂。月半時,太陽剛下山,月亮就從東方升起。
晚上月亮的方向是:上弦月,晚6點在南方,夜晚12點在西方。滿月(14日-18日),晚6點在東方,晚12點在南方,第二天早晨6點在西方。下弦月,夜里12點在東方,第二天早晨6點在南方。
第三種“指南針”是北極星。
北極星是最好的指南針,北極星所在的方向便是正北方。
可是怎么找到北極星呢?其實只要找到大家熟悉的北斗七星就容易了。北斗七星像一柄水勺,將水勺邊上的兩顆星延長看去大概在相當于五倍的地方,有一顆比較亮的星,那就是北極星了。
在與北極星相對的地方,還有一顆仙后星座,形狀像英文字母W,用它也可以幫助我們找北極星。
晚上8點鐘左右,如果在2月至8月可以用大熊星座找北極星,在12月至1月,則依靠仙后座比較好。
第四種“指南針”是樹木。
這個方法也很容易。比如在北回歸線以北,陽光從南面射過來,樹木南面,得到太陽的熱量比北面的多些,因此獨立生長的樹木向南的樹枝生長繁茂一些、粗壯一些,而向北的樹枝卻稀疏、細弱些。
從年輪也可以判別。年輪寬的朝南,密的朝北。因為南面生長比北面快,年輪圈與圈的間隔也寬些。
第五種“指南針”是積雪。
同樣,以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為例。南面山坡上的積雪要緊密些,成顆粒狀。北面山坡上的積雪要松軟、干燥些。
積雪融化時,南面山坡的積雪比北面的更容易融化。
有了上面這些方法,你就不用擔心迷失方向了。
參考資料:http://www.8264.com/jue/l-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