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爺佛龕圖片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z=0&word=%B2%C6%C9%F1%D2%AF%B7%F0%ED%E8&s=0
什么是佛龕?
龕原指掘鑿巖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記載,一一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其中有無數化佛。《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記載: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
現今各大佛教遺跡中,如印度之阿旃塔,愛羅拉,我國云岡、龍門等石窟,四壁皆穿鑿眾佛菩薩之龕室。后世轉為以石或木,作成櫥子形,并設門扉,供奉佛像,稱為佛龕;此外,亦有奉置開山祖師像。
1995年,文物所收回木雕佛龕3件,金漆坐佛2尊。該佛龕為純木質,通高0.95米,由龕與座組成,中用榫相接固定。其座厚0.16米,如豆瓣狀,龕寬0.35米,厚0.15米,完全是鏤空透雕技法。頂部為一龍頭,身纏于花藤中,頭上飾以一頂雙層沿盔式帽,似佛帽又似官帽。龕兩側各一龍一鳳造型,上龍下鳳,神態逼真,最下部為一只麒麟,仰首嘯天,與頂中之龍首交相呼應。龕正中錐形凹槽高0.38米,寬0.13米,深0.12米,下雕蓮花寶座,金漆佛置于其中。金漆佛坐姿,通身漆金,形態慈祥端莊,與透雕神龕合璧,可謂天造之作。這幾座佛龕為乾隆年間之物,且雕刻技藝之高,形態構思之妙,實是本區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現由區文物所收藏。
佛龕是什么東東?
佛龕 : fó kān 供奉佛像的小閣子,多用木頭制成.
家里想設一個佛堂
首先要選擇一個安靜的,干凈的角落來設置佛堂.平時需要保持干凈,要經常打掃.當然,最好是坐北朝南,或是坐西朝東的位置.其次,安設佛壇時,要有圣眾之身、語、意代表物.也就是說,佛壇之上應至少要供一尊本師釋迦牟尼像或是其圖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供奉菩薩,則菩薩類像或其圖片應供于佛的外側或稍低一點的位置.此外,可在佛像的右面,就是我們面對佛壇時的左方,放置一部經書,其寓意在于用以代表佛的語.同時,在佛壇的右邊,也就是我們面對佛壇時的右邊,放置一座小佛塔,此寓意為佛意.最后,就是供品的擺放了.供品可以是任何美好的物品.常見的有供上水、花、燃香、明燈及食品.
佛龕的擺放及應注意什么
地藏經上說應放置在所住之處南方清潔之地.我的經驗是最好不放在臥室等地,放在客廳應該還好.但如果客廳處經常會進行娛樂活動等,最好用黃綢等將佛像等暫時蓋上,禮拜或讀經時再打開.香灰可埋在屋外清潔之地,或倒入凈潔的水流中.以上只是自己的經驗,最好請教寺院的師傅比較妥善.
cad佛龕立面圖怎么畫
長寬高,圖案等畫下來
神龕是什么?神龕的歷史是什么?
神龕神龕是一種用來放置神佛雕像和祖宗靈牌的小閣,又常稱為神櫝.神龕通常大小各不相同,一般根據廟廳堂寬狹,神的多少,所放置的位置而定.大的神龕都有用于放置龕的底座,做工也比較細致.神佛龕和常用的祖宗龕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區別:神龕一般為開放式,有垂簾,更能體現對佛祖的虔誠;祖宗龕沒有垂簾,但有獨特的龕門.神佛龕通常沒有臺階之分.神佛龕通常為橫長方形,祖宗龕多為豎長方形.神龕通常用木頭制成,在表面雕刻一些帝王,神仙等的圖案.
佛龕怎么由來?
在《潛伏》中有“燒香晉佛”一詞
高仿佛像、佛龕的擺放有什么講究???
設置佛壇,應該選擇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后不可臨窗,應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了然。佛壇是家庭的中心,要能產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于地理師所定的方位可以作為參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在設立佛堂時,應選擇一間靜室,不是小孩、貓狗嬉戲出入之處;也不是會客、談笑、宴飲之處,而只是用于禮誦、禪修,不作其他用途。 家庭供奉佛菩薩圣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任擇其一即可。如果已經有了佛與菩薩的圣像,則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薩像在兩側或在前下方,務必要使佛突出,以顯其尊貴。圣像的大小尺寸,應該和佛壇、佛堂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寶所成,則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龕來襯托出佛像的偉大。 我朋友在福州琢一工藝品有限公司(一家致力于佛像雕塑及配套裝飾、現代居家、公共場所砂巖裝飾等產品研發生產的企業www.fzzhuoyi.com)購買了一尊高仿佛像,即用來供奉,也是用來收藏的,非常肅美祥和,并請教了福州琢一工藝品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陳國勇先生,關于請佛、立佛的知識,服務很好的,你可以看看
佛龕樣品都什么樣的?
編輯本段佛龕樣式 著名建筑史學家劉致平曾指出:“我國對于龕、藏、石燈、紀念柱、香爐等小物品,通常是用小型房
佛龕
屋來解決造型問題,這是一種習慣,也是有將小物大作的意思,顯得格外精巧。” “的確,在清宮中佛龕不僅以‘房屋’造型占很大比例,其中又以模擬官式建筑者為大宗,如宮殿式龕、樓閣式龕、亭式龕和各式塔龕等。清宮佛龕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其本身是建筑的某個類別,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國古代建筑多為木制難以長期保留,因此佛龕作為建筑縮影的價值就更顯珍貴。”何芳告訴記者。 在清宮佛堂的顯要位置,通常放置擬宮殿樣式并完全按照實體比例微縮制成的佛龕。上為屋頂,常刻有斗拱,中為柱身,內供佛像;下為基座,常用須彌座。其間每個細節并非隨意設計,而是具有強烈的倫理特征,體現著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如屋頂的式樣、裝飾物走獸的數量以及斗拱、彩畫紋樣等,都一一有嚴格規定。 除了宮殿式供龕之外,故宮中數量居眾、樣式頗多的是擬宗教建筑造型供龕,其中又以塔式供龕最為引人注目。塔是隨佛教而傳入我國的一種建筑類型,清宮造辦處的工匠從歷史文獻、壁畫、石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所制塔龕樣式除傳統的樓閣式、重檐式等外,還有許多大膽變體以及結合體式,其中最具清宮特色的是“三塔龕”和“五塔龕”,綜合了漢藏兩地的典型建筑,頂部排列三尊或五尊喇嘛合歡塔,代表“三世佛”或“五佛五智”之意。 此外,還有類似僧人苦修的“草廬”式龕,有些甚至還變幻出蓮蓬的外形,專家稱其創作靈感可能來自石窟壁畫或西藏唐卡。總之,宮廷工匠利用其高超技藝,將各地宗教建筑的代表性特征濃縮到宮中的佛堂之中。 此外,擬園林式建筑造型的佛龕也很常見。其中的點睛之作便是亭式龕,其寫意手法極盡想象與創造之能事,成為清宮供龕中最富變化和觀賞性的樣式。擬亭式造型供龕又分為園亭式、四方亭式、長方亭式以及四角、六角、八角亭式等。其頂部的變化最為豐富多彩,有歇山、懸山、攢尖、盝頂等,一些飛檐設計更是變幻奇突,輕巧美妙。 除了上述造型外,還有擬傳統器物造型的供龕。如屏風式龕,靈感來自西藏唐卡的“漆泥子佛掛屏龕”則是獨具清宮特色的裝飾屏風。這種形式后來還被發展為全部以無量壽佛為主題的掛屏式龕,作為皇太后或皇帝的祝壽之器。此外,葫蘆形龕也是清宮佛堂的常見供龕樣式,它以葫蘆及其變體為載體,內供佛像常以3、6、9或9的倍數為一組出現。之所以選用葫蘆形,是因為傳統認為葫蘆多籽,藤蔓綿延不絕,象征子孫繁衍,生生不息。此外葫蘆還因“福、祿”的諧音成為“福祿萬代”的吉祥物,因此在清宮中有大量器物選用葫蘆造型。令人驚異的是,這種造型被供龕制作者采用,而且供奉的是藏傳佛教尊神,恰好表明了清朝諸帝認為的儒、釋、道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的觀念。此外,在乾隆中晚期造龕檔案中,開始頻繁出現“西洋式龕”的記載,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裝飾上也使用了大量“西番蓮紋”、“西番葡紋”、“西番花草紋”等,營造出濃郁的西洋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