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窯是哪些
汝窯 鈞窯 官窯 哥窯 定窯
五大名窯是那五大,是哪個朝代的,價格都很高嗎
“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瓷 五大名窯的瓷器始于宋代,終結于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你問的五大名窯瓷器最好界定是哪一個時期的,因為時期不同,價格天壤之別.謝謝
宋代的五大名窯是哪些
汝,官,哥,鈞 ,定
五大名窯名詞解釋
五大名窯名詞解釋 中國五大名窯即宋代五大名窯, 分別為: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我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中國的五大名窯是什么?
陶器 用泥土等無機物質做原料,采取手工或其他方法做成所需要的形狀,經過800℃至900 ℃溫度焙燒硬化而成的物品。一般為日用盛器、炊器、建筑構件及藝術陳設品。器體不透明,有小孔,有吸水性。中國歷史上的陶器種類很多,相繼出現了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和釉陶等品種。中國制作陶器的歷史十分悠久,根據考古調查,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結束、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時期,就發明了制陶術,所以陶器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瓷器 以瓷土即高嶺土為原料,經拉坯成型、施釉、入窯焙燒制成的器物。瓷器經1300 ℃以上高溫燒成,胎體燒結后呈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堅硬,扣之能發出清脆的鏗鏘之聲。表面的一層玻璃質透明釉與胎體結合緊密,釉層不易剝落,幾乎不吸水。瓷器根據釉色可以分為青瓷、黑瓷、白瓷、彩瓷四大類。瓷器源于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即生產出原始青瓷,公元2世紀的東漢時期燒制出比較成熟的青瓷。燒造瓷器的窯口遍布南北方各地,經過南北朝、隋唐的發展,到宋代已是窯口林立,產品各具特色,出現了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南宋至元代開始,中國瓷業中心逐漸集中到江西景德鎮,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發明開創了一個新局面,明清釉上彩瓷又大大改變了瓷器的審美傾向,使之走向精美華麗,使瓷器燒造工藝達到歷史上的頂峰。
青瓷 釉面基本色調呈青綠色的瓷器。3000年前的商代中期開始出現的原始青瓷,為我國最早的青瓷。東漢時期青瓷進入成熟階段。六朝時期,青瓷工藝水平迅速提高,隋唐時期青瓷生產更加繁榮,越窯、甌窯、岳州窯、長沙窯等生產出了猶如千峰翠色般的青瓷。宋代青瓷達到巔峰,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中的汝、官、哥三大窯都生產青瓷。民間的龍泉窯、哥窯、臨汝窯、耀州窯等南北方窯廠都生產精美的]青瓷。青瓷的美在于它的釉色,唐代越窯燒制出湖水綠般的優雅釉色,晚唐五代又燒制成功青瓷極品秘色瓷,使釉色更為清幽雅致。南宋官窯和龍泉窯發明的石灰堿釉新工藝,讓青瓷釉色呈現出粉青、梅子青等如假玉器的色澤,將青瓷之美發揮到了極至。青瓷上還采用劃、刻、捏塑、拍印等工藝技法裝飾胎體,在浙江地區和湖南長沙窯還相繼發明了高溫釉上彩和高溫釉下彩美化瓷器。常見的紋樣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紋、網紋、聯珠紋、卷枝蔓草、蓮瓣紋等。元明清景德鎮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中心,白釉、紅釉、藍釉、藍釉描金等瓷器高度發展,彩瓷逐漸受到青睞,青瓷在社會生活中漸漸失去了主導地位。
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寶豐縣。北宋后期,汝窯成為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的專用窯場,制品為青瓷,傳世器物有盤、碟、洗、瓶、樽、碗、盞托、水仙盆等。汝窯瓷器在歷史上一直是倍受重視的珍品。從傳世品看,胎體較薄,胎質細膩。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藝一絲不茍,燒制也十分考究,器物底部的支燒痕跡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滿釉。它的釉色為天青釉,色彩青幽含蓄,釉質厚如凝脂,釉面開細碎的冰裂紋。汝窯燒造御用瓷的時間大約只有20年,作品極少,目前傳世的汝窯器物不足百件,分別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以及英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
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
官窯 官窯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官窯泛指歷代由朝廷督辦、專門燒制御用瓷的瓷窯;狹義的官窯則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文獻記載,北宋后期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設置過官窯。但至今未找到窯址。南宋官窯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壇下官窯已經過科學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盤、碗、碟、洗、爐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的造型。官窯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體較薄,施釉較厚。釉色是官窯瓷器技術和藝術上的最高追求,它創造出青釉的高檔品種粉青、月白、米黃等釉色,這些釉色色澤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層厚而勻凈。由于胎體中含鐵量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古代文獻稱為“紫口鐵足”。南宋官窯瓷器還有一個特征,就是釉面上分布著長短、深淺不一的裂紋,叫作“開片”。它原本是一種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脹系數大,瓷器燒成冷卻
南宋 官窯粉青釉弦紋瓶
的時候,收縮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面出現開片。而藝術素養高的宋代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缺陷,人為地把它變成一種釉面裝飾,讓自然延伸、交錯的冰裂紋與溫潤的青釉搭配和諧,相得益彰,給單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浙江龍泉。燒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盤、瓶、爐等,造型幽雅有古韻,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貫耳瓶、鬲式爐、蓮瓣碗等。有的器物有刻劃、堆塑等裝飾,哥窯瓷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藝,使青釉濃厚青翠,色彩幽深,創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絕頂釉色,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哥窯青瓷釉上有細碎的開片,稱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魚子紋”,把原本是缺陷的開片變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裝飾,說明工匠們已經掌握了開片的規律,可以人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這只有在制瓷工藝達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南宋 哥窯雙耳三足爐
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當時最有名的白瓷窯口。定窯白瓷胎體潔白,質地堅實。釉是象牙白色。不論碗、盤還是瓶、罐,常常裝飾著劃花、刻花或者印花,紋飾題材有蓮瓣、龍鳳、牡丹、蓮池游鴨、嬰戲、鴛鴦等。定窯還發明了一種燒制碗類器物的先進的裝燒技術,叫做“覆燒”,把過去一個匣缽里正著裝一件碗坯,變成多件器物扣疊在一起,形成一個筒形的組合式匣缽,這樣就大大增加了裝燒量,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覆燒的瓷器口沿不能上釉,于是工匠們又在這些芒口的碗、盤口上鑲包了金、銀或銅口,成為一種特殊裝飾。定窯除了大宗的白釉瓷器,還燒制少量的醬釉或綠釉器,醬釉器又稱“紫定”,是傳世稀少的珍品。
宋 定窯白釉印花云龍紋盤
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所在地河南禹縣古稱“鈞州”而得名。鈞窯器物有碗、盤、洗、花盆等。鈞窯的特點在于它的釉色。它雖然屬于青釉,但是釉層不透明;由于釉料中含有銅,釉色呈現天藍、月白等多種變化,還出現玫瑰紫、海棠紅等不規則的彩色斑塊,裝飾在花瓣形的花盆、筆洗、香爐等器物上,別有一番自然天成的韻味。北宋時期,鈞窯有一部分窯場專燒御用瓷,被稱為“官鈞”。這部分產品設計高雅優美,制作時不惜工本,質量精益求精,成為歷代收藏的珍品。鈞窯還影響到周圍的許多窯場競相燒造鈞釉器物,形成一個瓷窯體系。
北宋 鈞窯玫瑰紫釉盆托
請問中國宋代瓷器五大名窯是什么,都在現在的什么地方?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
張京梅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y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汝窯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5大名窯哪個最著名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宋官窯、定窯、汝窯、鈞窯和哥窯。其中,汝窯和鈞窯都是以出產青瓷而聞名的。
宋官窯 包括北宋和南宋的官窯.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南宋官窯是宋是南遷以后在杭州設立的新窯。南宋官窯產品以洗、碗為多,一般無紋飾,多有開片,但與汝、哥紋片不同。此外還有坯薄釉厚的制品。
定窯 繼邢窯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始于唐朝晚期,終燒于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汝窯 窯址在河南臨汝(今汝州)。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迄今尚未發現汝窯的確實窯址,只有瓷器傳世。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比旮G主要燒造宮廷用瓷,燒瓷時間短促,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窯。
鈞窯 窯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創燒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也是鈞釉的特征之一。盆、托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
哥窯 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傳世哥窯器為數不少,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
中國五大名窯有哪些,各自的特點是什么,哪些是北方窯,那些是南方窯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
張京梅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y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汝窯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