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大洲,大洋的動植物的詳細名稱
這太多了,世界上的動植物太多了,列各大洋大洲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還可以
大西洋都有哪些生物?急急急!!!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大西洋有著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芬蘭漁場、 由世界上最強的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和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 魚類資源十分豐富、 主要有鱈魚、鯡魚、比目魚及沙丁魚等、 此外還有牡蠣、貽貝、磷蝦、等海洋生物資源、 高緯度北極地區生活著海豹、海獅、鯨魚等極地動物、 此外大西洋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內海、加勒比海、 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擁有大量的熱帶魚類資源和珊瑚礁海洋生物群落、 總之、大西洋作為僅次于太平洋的世界第二大洋擁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 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藏、
海洋里有什么動物
海洋動物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等3類:①海洋無脊椎動物。占海洋動物的絕大多數,門類最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紐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知物、節肢動物、腕足動物、毛顎動物、道須腕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等。②海洋原索動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動物。包括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等。③海洋脊椎動物。包括依賴海洋而生的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分布在海洋中的動物群。海洋的生活條件相對一致,面積廣大,動物專中除魚類、鯨類,還有浮游動物和游泳動物,如頭足類和水母等。在深海層,僅發現不依賴浮游生物生存的動物。 在許多大洋區,海流將營養豐富的深層海水帶到淺層,使海洋淺層帶增加了魚類產量。在海底生活的底棲動物,包括固著動物,如海綿、腔腸動物、管沙蠶等和運動動物,如甲殼類、貽貝、各種環節動物、棘皮動物等。 珊瑚動物在熱帶海洋發展最充分。珊瑚礁是由大量屬建礁動物和植物的白堊質骨骼物質(特別是珊瑚和苔蘚蟲)沉積而成的。在珊瑚礁環境中動物最密集且最多樣化。
海洋深處有哪些生物?
太陽光是地球上絕大部分生物生存的必須條件。不僅陸地上的生物是這樣,海洋的生物也是這樣。
海洋里的各種生物都會形成一種不可斷缺的食物鏈: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浮游動物——浮游動物吃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則利用太陽將水、二氧化碳和礦物質化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浮游植物是海洋里的基本食物。海中動植物的殘骸則沉入海底,一些將成為海底動物的食物外,還有一些都腐化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再升到水面供給浮游植物的需要。這樣,生命便循環不息。然而,陽光是推動這個大循環的必須因素。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命循環中最基本的分子。這些浮游植物利用陽光的能量和海中的化學物質制造糖和淀粉,這種生產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
海里雖然有無數大魚、小魚和其他生物,但它們從來不會為糧食發愁,因為海里有無數可供小魚吃的浮游動物,而且,供浮游動物吃的浮游植物,其繁殖率大得驚人,30天內就有1億后代被繁殖出來。不過,卻一定要有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才能使浮游動物獲得糧食。所以,一般來說,海洋里的生命是要依賴陽光的。
浮游動物隨晝夜日光的變化在海中沉浮,這種在海中上下移動的幅度,大約為150米,因此海洋生物多數生長在這樣深度的海中。
大洋深淵內生活著哪些生物
深海生物
指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通常包括水深200米以下的全部水域,終年黑暗,陽光完全不能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恒定,水生植物不能生長,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并隨海水深度增加而不斷減少。主要由棘皮動物海參、海膽、海百合、海星,甲殼動物蝦、蟹和深海魚類等組成。其生態特征為:嘴特大,牙齒尖銳,眼睛或觸覺器官高度發達,身體柔軟而有滲透性,以便與外界壓力保持平衡,常有發光器官或發光組織,通常生活于水深200~2000米處的動物體色較鮮艷(紅或紫紅色),水深超過2000米時,色澤較暗淡(如灰白或黑色)。 生活在水深超過1000米處的海洋生物。包括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等。
深海生物的研究始于19世紀初,由于研究條件的限制誤認為550米以下是無生命帶,因此,進展緩慢。1872~1876年,英國“挑戰者”號獲得了一批深海生物樣品,確證深海存在生物。此后,歐美一些國家相繼開展深海生物調查,美國于1930年用潛水球進行生態觀察,到20世紀中期已積界了許多有關深海生物的形態、分類和分布的研究資料。20世紀60年代以來,基于開發深海礦產和生物資源,以及利用深海棄置放射性廢物的需要,加之深海調查技術和設備不斷改進(如應用新的深海潛水球,水下電視攝像機,水中立體照相機,機械手,深海拖網和樣品保存技術等)對深海生物的研究,包括深海環境,深海生物的種群生態、生理、生化和適應機制等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如1977年發現了深海底熱泉口生物群落。
生態環境及生物類型 深海環境特點 ①高壓,水深每增加10米約增加1個大氣壓,在1萬米的深淵,壓力為1000個大氣壓。②底層流速多很緩慢。③無光,不存在光合營養的植物。④低溫,除個別海域(如地中海)水溫較高外,深海水溫平均為1~3℃,最低可達-1.8℃。⑤鹽度較高(35‰)且變化小。⑥氧含量較豐富,通常500~1000米水深處含氧量最低,其上下水層含氧量均較高。⑦沉積物多為軟泥和粘土。
深海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游泳和底棲三大類。
浮游生物 由細菌、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甲殼動物、毛顎動物等的一些種類組成,種類和生物數量均較少。生物數量通常隨水深增加而明顯降低。太平洋千島-堪察加水域的中型浮游生物量,在200~400米水深處每立方米平均超過100毫克,但3000米以下卻不到1毫克。同一種浮游動物,個體小時多生活在淺處,個體較大時生活在深處。如橈足類的海羽水蚤屬和光水蚤屬的一些種類,生活在2000米水深處個體最大可達17毫米,而隨著水深變淺,個體大小也隨之變小。深海浮游動物多為雜食或肉食性。浮游動物的垂直移動對營養物質的垂直轉送起著積極的作用。浮游動物主要種類有:①甲殼動物,最主要的是橈足綱如哲水蚤、真哲水蚤、海羽水蚤、光水蚤等屬的一些種類(最大個體可達17毫米)。其次還有糠蝦、磷蝦、端足和十足等目,以及介形綱的動物。②腔腸動物,有缽水母和管水母等。它們生活史中沒有水螅型階段,個體一般較大,直徑可達25厘米,大多呈栗色和紫色,且能發光。③橄欖綠細胞,長度為10~15微米的細胞。有的學者認為屬于鞭毛蟲。在3000~4000米水深處,此類細胞的密度仍可達 25000~50000個/升。在有些浮游甲殼動物的腸道中也常可撿出,它們的來源尚不清楚。
游泳生物 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圖1)。在1000多種大洋魚類中,生活在深水的約有150種。其中隸屬于角??亞目的種類最多,約有80種。深海??魚頭的背側有一柄狀的突起,頂部可發光,作誘餌和照明用。嘴大。雌魚體重可達6~8千克,雄魚僅重幾克(圖2)。雄魚頭部鉆入雌魚的表皮吸取營養,并形成一個小裂,雌魚產卵期,雄魚產精子于袋中,以備授精。??魚不成群,個體之間大約保持30米的距離。
在深海也有不少鰻魚,如哈氏囊咽魚和寬咽魚等。魚體細長,嘴特別大(圖3)。有些鰻魚幼體上游到較淺的水層,成體時才回到深水。
在深海魚類中,圓罩魚屬的個體數量最多,魚的個體小,長僅5~6厘米,頭大,暗褐色,其鰓可濾食浮游動物。不成群,個體之間約保持3米的距離。
在深海近底層魚的種數比較多,個體也較大,如睡鯊體長可達7米,以掠食為生。有些深海魚常能吞食比自身大的食物(圖4)。深海頭足類種類較少,有的章魚適應于深海生活,沒有眼睛。
底棲生物 深海底棲生物的生物量隨水深而降低(見表)。在水深 2000~3000米處底棲生物種類多。隨水深的增加,其組成也發生變化,淺水種逐漸被深水種取代,通常200、3000和6000米處是轉折點。在萬米以上的深淵,仍有底棲生物,已發現的種類有:有孔蟲、海葵、多毛類、等足類、端足類、瓣鰓類和海參類等。①微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2~40微米之間,主要生活在海底沉積物的表層。包括真菌、易變菌、類酵母細胞、肉足綱、吸管綱、纖毛蟲綱、有孔蟲等。據對北太平洋中部水深5498米處調查,在沉積物表層的個體數量約為每平方厘米24000個,而在0.5厘米沉積樣中僅為每平方厘米1150個。②小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42~1000微米之間,生活在同一水域,個體數約比微型底棲生物少 3個數量級。小型底棲生物主要包括有孔蟲、海螅、渦蟲綱、線蟲動物門、腹毛動物門、動吻動物門、緩步動物門、寡毛綱、原環蟲、海螨、介形類和猛水蚤目的一些種類。其中,線蟲是主要的種類,其個體數量多,約占動物總數的二分之一。③大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1000微米以上,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多數門類,如海綿、腔腸動物、星蟲、曳鰓蟲、腸鰓動物、螠蟲、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和須腕動物,以及少量脊索動物(如海鞘)和底棲魚類。
深海海綿體大(可達1米),且多具一插入底泥中的長柄。海葵能生活在水深達萬米的深淵,有的附生在其他動物身上,或筑管棲息。
多毛類既是淺水,也是深水的重要底棲生物。在中太平洋西部深海采得的大型底棲生物共有8種,其中多毛類4種,即吻沙蠶、海蛹,以及小頭蟲科和縮頭蟲科各一種;其余4種為美麗冠葉珊瑚、骨緣胡桃蛤、扇貝和一種鉤蝦亞目的動物。
棘皮動物門的各綱均有深海種類,多數是底棲取食者,有的海星是肉食者,捕食有孔蟲、多毛類和軟體動物。在有機物較豐富的地方,海參往往是優勢種,且個體也大(有的可達0.5米)。生活在深海的海參,有的具葉狀的“足”,或具一排側乳頭,適于在軟泥上爬行。
深海的海鞘也營固著生活,有很長的柄,濾食,不形成群體。有的底棲魚,腹鰭和尾鰭長成棒狀,能在軟泥上支撐著身體或緩慢地移動,如一種深海狗母魚。
深海熱泉生物群落 1977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阿爾文”潛水球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東北300公里水深 2550米處的斷裂帶發現了深海熱泉生物群落(圖5)。這一帶海底水溫約20℃。生物很繁盛,有環節、甲殼、軟體、須腕動物和魚類等。其中大型的管棲蠕蟲狀須腕動物,管長可達5米,直徑4厘米,常成簇,密度可達每平方米15千克;大的蛤貝殼長達25厘米;還有腔腸動物、甲殼動物和魚類。1984年又在大西洋3200米的海底發現了類似的生物群落。這些群落的生物生長快。例如,蛤類的代謝速度比一般深海的蛤約快500倍,生長為成體所需的時間要快幾十倍。從海底噴出的熱水含有大量的啹S(HS-濃度超過 1毫摩爾/升)。這些動物不僅本身有同化啹S的能力,它們還能依靠共生的硫磺細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將啹S轉化為有機物:
O2+4啹S+CO2→【C啹O】+4S+3啹O沒有口、消化道和肛門的須腕動物,是靠體內共生細菌來提供營養物質的。
對環境的適應 一般深海生物的食物來源是:從上層沉降的生物死體、碎屑,微生物化能合成產生的有機物和其他深海生物等。由于食物少、溫度低,所以包括細菌在內的深海生物代謝速率(氧耗)低,生長也很慢。深海生物視覺大多不發達,但嗅覺卻很靈敏,曾將一些死魚投放到菲律賓海溝水深9605米處6小時40分鐘后,已引來一群端足類,有的魚已被吃的僅剩下魚骨。許多深海魚類口大,能吞食比自己還大的食物。還有許多深海生物(包括許多種魚,以及海星、海參、海筆、海葵等)能發光。這不但有作為誘餌和驚嚇敵人的作用,還能作為同類互相辨識的標記。
大多數深海動物沒有生殖季節,性成熟遲,一般產卵少,但卵黃多,幼體孵出后即能獨立生活。有的??魚幼體上浮到較淺的水層覓食,長大后才回到深水。
深海生物有適應高壓的機制,若將深海生物帶到水的表層往往立即死亡。
太平洋中有哪些生物
底棲生物 深海底棲生物的生物量隨水深而降低(見表)。在水深 2000~3000米處底棲生物種類多。隨水深的增加,其組成也發生變化,淺水種逐漸被深水種取代,通常200、3000和6000米處是轉折點。在萬米以上的深淵,仍有底棲生物,已發現的種類有:有孔蟲、海葵、多毛類、等足類、端足類、瓣鰓類和海參類等。①微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2~40微米之間,主要生活在海底沉積物的表層。包括真菌、易變菌、類酵母細胞、肉足綱、吸管綱、纖毛蟲綱、有孔蟲等。據對北太平洋中部水深5498米處調查,在沉積物表層的個體數量約為每平方厘米24000個,而在0.5厘米沉積樣中僅為每平方厘米1150個。②小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42~1000微米之間,生活在同一水域,個體數約比微型底棲生物少 3個數量級。小型底棲生物主要包括有孔蟲、海螅、渦蟲綱、線蟲動物門、腹毛動物門、動吻動物門、緩步動物門、寡毛綱、原環蟲、海螨、介形類和猛水蚤目的一些種類。其中,線蟲是主要的種類,其個體數量多,約占動物總數的二分之一。③大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1000微米以上,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多數門類,如海綿、腔腸動物、星蟲、曳鰓蟲、腸鰓動物、螠蟲、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和須腕動物,以及少量脊索動物(如海鞘)和底棲魚類。
海洋生物的介紹
原發布者:liuyanmei366
海星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非屬魚類。體扁,星形。現存1,800種,太平洋北部的種類最多。輻徑1~65公分,多數20~30公分(8~12吋)。腕中空,有短棘和叉棘覆蓋;下面的溝內有成行的管足(有的末端有吸盤),使海星能向任何方向爬行,甚至爬上陡峭的面。多數雌雄異體,少數雌雄同體;有的行無性分裂生殖。 海豚海豚(Dolphins)是體型較小的鯨類,共有近62種,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海豚是一種本領超群、聰明伶俐的海洋哺乳動物。 小丑魚資料圖片小丑魚是對雀鯛科海葵魚亞科魚類的俗稱,是一種熱帶咸水魚。已知有28種,一種來自棘頰雀鯛屬(Premnas),其余來自雙鋸魚屬(Amphiprion)。小丑魚與海葵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系,因此又稱海葵魚。帶毒刺的海葵保護小丑魚,小丑魚則吃海葵消化后的殘渣,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 水母水母,是海洋中重要的大型浮游生物,屬于刺絲胞動物。水母壽命很短,平均只有數個月的生命。水母是無脊椎動物,屬于腔腸動物門中的一員。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過兩百種的水母,它們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水母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的水母的觸手可以延伸約十米遠。在分類上有些屬于水螅綱,有些屬于缽水母綱,其生活史中,幾乎所有種類都有兩型,即水螅型和水母型,并有兩型在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之間的世代交現象,而我們常見到的水母,即是有性的水母型。 瓊枝瓊枝一指藻類生物。瓊
海洋有多少種生物?
海底究竟是崎嶇不平的還是光滑平整的?幾百萬年來,這些問題不斷地激發著人類去探索海底這個神秘世界。
長久以來,海員們用“測深索”來估測海洋的深度。他們把一根已知長度的繩索放下海,直到繩上的重物觸到海底,根據繩索的長度就知道海洋的深度。但這種方法速度很慢而且很不可靠。因為當重物隨著不斷下降的繩索進入海洋深處,很難判斷它是否已觸到海底以及這時的繩索是否是繃緊的。
對于深海的研究始于一艘科研船HMS挑戰者號,它是由英國戰艦改裝成的。1872年12月首航,任務是“全面了解海洋”。挑戰者號對全球的海洋作了首次全面的研究。這艘蒸汽帆船穿越了除北冰洋以外的所有大洋。它載著273名船員和6名科學家航行了68890英里。在威維利·湯姆森爵士的帶領下,考察了所有可能影響水生生物的物理和生物因素。
船上所有人員共作了492次水深測量和133次取樣工作。每次測量,他們都費力地把系有重物的繩索放入海中。最后,測得馬里亞納海溝深約27000英尺,證明了海洋比人們想象中要深得多。同時,他們還掘取了洋底的~沉積物~標本,以供進一步研究并發現新的物種。
盡管這次航行帶回了豐富的數據(航行報告足足有50卷),人類對于海底的認識卻仍是膚淺的。廣闊的海底世界又豈是靠一次一次的測量就能夠完全了解的呢。這之后,航行越來越多,資料一點一點慢慢地積累起來。
1920年,由于一項技術上的突破,人們可以借助聲波來探測海底。通過電子回聲探測器(后被稱作聲納),人們可以進行精確的深度測量。回聲探測器裝在船上,可測得一次聲波脈沖傳到海底并反射所需的時間。把這個時間除以二,再乘以聲音在海水中的平均速度(每秒4925英尺)就得到海洋的深度。把連續的回聲波繪制下來,就可以大致了解海底的情況。
1922年,U.S.S.斯圖爾特號第一次使用這項新技術,作了900次~回聲~測量。接著,德國流星探索號把自然海洋學帶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從1925年到1927年,它十四次穿越南大西洋,搜集了70000多次水深測量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海底是崎嶇不平的。
現在,科學家們采取另一種方法--太空衛星來了解海底情況。衛星上裝有~測高儀~,通過雷達來測量海洋的準確深度。由于洋底的萬有引力不同,這一深度會有所不同。大洋中脊、海山、海溝等造成地殼密度不同,因而對海面的引力也不同。計算機就利用這些數據來推測海底的情況。
海洋最深處為北太平洋西部馬里亞納群島以東的馬里亞納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為一條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寬69公里。主海溝底部有較小陡壁谷地。1957年蘇聯調 查船測到10990米深度,后又有11034米的新記錄。1960年美國海軍用法國制造的””的里亞斯特””號探海艇,創造了潛入海溝10911米的紀 錄。一般認為海洋板塊與大陸板板塊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塊巖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沖插入大陸板塊之下,進入地幔后逐漸溶化而消亡。在發生碰撞的地方會形成 海溝,在靠近大陸一側常形成島弧和海岸山脈。這些地方都是地質活動強烈的區域,表現為火山和地震。
最兇猛的海洋生物虎鯨的自然常識
虎鯨又稱為殺人鯨、逆戟鯨,身長能達8~10米,體重達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虎鯨屬于海豚科,是海豚科里體型最大的.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復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地球上的所有大洋中都有虎鯨生活,從冰冷的大西洋和南極地區,到熱帶海域.虎鯨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食肉動物.一些個體幾乎只吃魚類,另外一些則會獵殺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包括海豹、海獅、海象,甚至是鯨目的其他物種如海豚,他們在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海洋深處有什么生物
海參、海膽、海百合、海星,甲殼動物蝦、蟹和深海魚類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