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佛跳墻啊?
佛跳墻是福建首席名菜。閩菜魚湯,有一湯十變之說。一湯,其含義是選以一種原湯為主,配以各種質料之鮮,使各種主料與輔料之味互為融合,使一種原湯可以變成十種不同之味,使十種不同之味還能合為一體。
佛跳墻這道菜,相傳源于清道光年間,距今有兩百年歷史。此菜以十八種主料、十二種輔料互為融合。其原料有雞鴨、羊肘、豬肚、蹄尖、蹄筋、火腿、雞鴨肫;有魚唇、魚翅、海參、鮑魚、干貝、魚高肚;也有鴿蛋、香菇、筍尖、竹蟶。三十多種原料與輔料分別加工調制后,分層裝進壇中。佛跳墻之煨器,多年來一直選用紹興酒壇,壇中有紹興名酒與料調和。煨佛跳墻講究儲香保味,料裝壇后先用荷葉密封壇口,然后加蓋。煨佛跳墻之火種乃嚴格質純無煙的炭火,旺火燒沸后用微火煨五六個小時而成。煨成開壇,略略掀開荷葉,便有酒香撲鼻。此菜湯濃色褐,卻厚而不膩。食時酒香與各種香氣混合,香飄四座,爛而不腐,回味無窮。
什么是佛跳墻啊
佛跳墻,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漢族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板鄭春發研制出來的.佛跳墻富含營養,可促進發育,美容,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乃進補佳品.
“佛跳墻”到底是什么菜???
1、佛跳墻的由來
“佛跳墻”是閩菜中首屈一指的名牌佳肴。因用料講究,制法獨特,滋味香濃而馳名中外。此菜膾炙人口,還與它的神奇傳說不無關系。
那還是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據說一位不知來歷的高僧,光臨福建傳經布法,與他的寺院相毗鄰的一家菜館,時常有一種菜肴飄出異樣的香味,令他蠢動凡塵之念。終于有一日,他按捺不住,跳過墻去,一飽口福,以至破了戒規。傳說不見經傳,卻在民間流傳,這更充分說明了佛跳墻這道菜經久不衰的魅力。
“佛跳墻”可以考證的歷史,距今也有200多年了。清道光年間,福州市聚春園菜館鄭春發曾以烹制此菜蜚聲遐邇。鄭春發原在清代布政司周蓮府中當衙廚。
有一天,周蓮應邀赴當地最大的錢莊老板的家宴。錢莊老板娘素有一手絕妙的烹調技藝。那一天為了顯顯身手,趁機巴結一下周蓮,便亮出效法古人用酒壇煨菜的拿手菜。此菜上席后打開壇蓋,立即香氣四溢,令人垂涎吞液,直吃得壇底朝天,周蓮仍不忍放下筷子。
回府之后,他對鄭春發繪形繪色地描述此菜的形態和滋味。心有靈犀的鄭春發,根據周蓮所講的用料、烹制方法和成品菜肴的色香味形諸般特點,反復試制,反復調整,終于覺得達到了理想的境界,便為周蓮獻上這道精心烹制的佳肴。周蓮不吃則已,一吃拍桌叫絕,夸獎鄭春發心靈手巧,不負栽培。鄭并不滿足依樣畫葫蘆,以后又不斷琢磨,主料不拘一格,輔料增添適當的山珍海味,加工方法因料制宜,經多道工序,最后用紹興酒細細煨制,效果大大超過錢莊老板娘。
入世滄桑,周蓮后來破落后,鄭春發也離開布政司。為了生活,自己開設了聚春園菜館,將多年研制的壇煨菜肴作為招牌菜拿出經營,不久便聲名大振。
忽一日,有幾位秀才慕名而來,專程品嘗那道哄傳一時的名菜。當店小二捧出一個陳酒壇子,請客啟蓋享用時,秀才不但不理睬,反而對那陳舊壇子嘲笑一翻。殷勤的店小二上去打開壇蓋,那悶足了的香氣撲鼻而來,輕狂的秀才們頓時放下了架子,伸著腦袋,吸溜鼻子,流了口水,連稱奇哉美哉。有一位脫口說道:”即使佛祖聞菜之香,亦必跳墻破戒偷嘗”。另一位動問菜名,店小二答道是”壇子煨菜”,秀才連連擺手搖頭:太直太俗,不雅不妥,于是即興唱道:”壇啟菜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眾人齊聲稱妙,此菜以”佛跳墻”命名最耐靈味。從此,”壇子煨菜”便得”佛跳墻”的雅稱。
2、“佛跳墻”的做法
原 料:
魚翅、魚唇、魚肚、鮑魚、刺參、干貝、雞、鴨、羊肘、 火腿肉、豬蹄筋、花冬菇、冬筍等各適量。
調 料:
桂皮、冰糖、紹酒、醬油各適量。
制 法:
①將眾原料分別調制妥后分層次擺入紹興酒壇中加調料以 荷葉封口。
②壇置木炭旺火上燒沸,再以文火慢煨,原壇上席,啟蓋, 加過油鴿蛋以小壇分食。
特點: 食物多樣,軟糯脆嫩,葷香濃郁,湯濃鮮美,味中有味,回味無窮,營養豐富,并
能明目養顏、活血舒筋、滋陰補身、增進食欲。
參考資料: http://www.2002qq.com/forum/printpage.asp?BoardID=32&ID=48
佛跳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佛跳墻是烹飪出來的,烹飪點到10以上就能做出佛跳墻來,恢復魔法的,
什么叫佛跳墻?
一種名貴的菜,有魚翅、鮑魚等. 說開鍋時香氣四溢,連寺廟中的佛組都不禁跳過廟墻來吃.
佛跳墻怎樣做 (*^ – – ^*) ……
取用中型紹酒壇一個洗凈,倒入清水500克,放在燒木炭的爐子上,用微火燒至壇內水 熱后,倒掉壇中熱水,取一小竹箅放入墊底,先將煮過的雞、鴨、羊肘、豬蹄、豬肚、雞 肫等放入,然后把魚翅、火腿、千貝、鮑魚用凈紗布包成長方形,放在雞、鴨等肉塊上面 ,紗布包上擺花冬菇、冬筍、白蘿卜球,最后倒入湯汁,用荷葉蓋在壇口上封嚴,再蓋上 一只小碗,將裝入原料的酒壇放在木炭爐上,用小火煨2小時后啟蓋,速將刺參、蹄筋、 魚唇、魚肚放入壇內,封好壇口,再煨1小時取出.上菜時,將壇中精料倒入菜盆里,將 炸過的鴿蛋擺在上面即成.上席時可跟蓑衣蘿卜、油辣芥、熟火腿片拌豆芽、冬菇炒豆苗 各一碟,還有銀絲卷和芝麻餅共食(這是福州傳統吃法.用料多宜制大型的“
佛跳墻怎么做?
【菜名】 佛跳墻 【原料】 主材料:魚翅二兩,蹄筋四兩,干貝四粒,豬肚三分之一個,豬腳圈六圈,芋頭一杯,大白菜半顆,紅棗十二粒,蓮子半杯,蔥半支. 調味料:姜三片,醬油一匙,酒二大匙,鹽糖各半小匙,水適量. 【制作過程】 1、魚翅、蹄筋、豬肚、豬腳加入蔥、姜、酒過水汆燙; 2、干貝、紅棗、蓮子分別浸軟,大白菜過燙,芋頭切塊油炸; 3、將上一二步驟處理過材料加調味料一起放入鍋內煮開后續煮五分鐘,再悶兩小時即可食用.
想問下佛跳墻要怎么制作才好吃?
所需食材
佛跳墻原料
主料:水發魚翅500克、凈鴨肫6個、水發刺參250克、鴿蛋12個、凈肥母雞1只、水發花冬菇200克、水發豬蹄筋250克、豬肥膘肉95克、大個豬肚1個、羊肘500克、凈火腿腱肉150克
調料:姜片75克、蔥段95克、桂皮10克、炊發干貝125 克、紹酒2500克、凈冬筍500克、味精10克、水發魚唇250克、冰糖75克、魴肚125克、上等醬油75克、金錢鮑1000克、豬骨湯1000克、豬蹄尖1000克、熟豬油1000克、凈鴨1只 [5] [6]
烹飪步驟
佛跳墻(5張)
1、將水發魚翅去沙,剔整排在竹箅上,放進沸水鍋中加蔥段30克、姜片15克 、紹酒100克煮10分鐘,支其腥味取出,揀去蔥、姜,汁不用,將箅拿出放進碗里,魚翅上擺放豬肥膘肉,加紹酒50克,上籠屜用旺火蒸2小時取出,揀去肥膘肉,潷去蒸汁。
2、魚唇切成長2厘米、寬4.5厘米的塊,放進沸水鍋中,加蔥段30克、紹酒100克、姜片15克煮10分鐘去腥撈出,揀去蔥、姜。
3、金錢鮑放進籠屜,用旺火蒸取爛取出,洗凈后每個片成兩片,剞上十字花刀,盛 入小盆,加骨湯250克、紹酒15克,放進籠屜旺火蒸30分鐘取出,潷去蒸汁。鴿蛋煮熟,去殼。
4、雞、鴨分別剁去頭、頸、腳。豬蹄尖剔殼,拔凈毛,洗凈。羊肘刮洗干凈。以上四料各切12塊,與凈鴨肫一并下沸水鍋氽一下,去掉血水撈起。豬肚里外翻洗干凈,用沸水氽兩次,去掉濁味后,切成12塊,下鍋中,加同有湯250克燒沸,加紹酒85克氽一下撈起,湯汁不用。
5、將水發刺參洗凈,每只切為兩片。水發豬蹄筋洗凈,切成2寸長的段。凈火腿腱肉加清水150克,上籠屜用旺火蒸30分鐘取出,潷去蒸汁,切成厚約1厘米的片。冬筍放沸水鍋中氽熟撈出,每條直切成四塊,用力輕輕拍扁。鍋置旺 火上,熟豬油放鍋中燒至七成熱時,將鴿蛋、冬筍塊下鍋炸約2分鐘撈起。隨后,將魚高魚肚下鍋,炸至手可折斷時,倒進漏勺瀝去油,然后放入清水中浸透取出,切成長4.5厘米、寬2.5厘米的塊。
6、鍋中留余油50克,用旺火燒至七成熱時,將蔥段35克、姜片45克下鍋炒出香味 后,放入雞、鴨、羊肘、豬蹄尖、鴨肫、豬肚塊炒幾下,加入醬油75克、味精10克、冰糖75克、紹酒2150克、骨湯500克、桂皮,加蓋煮20分鐘后,揀去蔥、姜、桂皮,起鍋撈出各料盛于盆,湯汁待用。
7、取一個福建老酒壇洗凈,加入清水500克,放在微火上燒熱,倒凈壇中水,壇底放 一個小竹箅,先將煮過的雞、鴨、羊、肘、豬蹄尖、鴨肫、豬肚塊及花冬菇、冬筍塊放入,再把魚翅、火腿片、干貝、鮑魚片用紗布包成長方形,擺在雞、鴨等料上,然后倒入煮雞、鴨等料的湯汁,用荷葉在壇口上封蓋著,并倒扣壓上一只小碗。裝好后,將酒壇置于木炭爐上,用小火煨2小時后啟蓋,速將刺參、蹄筋、魚唇、魚高肚放入壇內,即刻封好壇口,再煨一小時取出,上菜時,將壇口菜胡倒在大盆內,紗布包打開,鴿蛋放在最上面。同時,跟上蓑衣蘿卜一碟、火腿拌豆芽一碟、冬菇炒豆苗一碟、油辣芥一碟以及銀絲卷、芝麻燒餅佐食。 [5] [6] [7]
要點提示
1、泡發干貝: 將干貝洗凈,裝入碗內,加少許高湯和蔥、姜,放入籠屜蒸爛即可。
2、花冬菇:即可末春初所產的香菇,面有菊花紋。
3、魚肚要用油泡發,泡刺參時,刺參不能沾油。
4、最后各種原料放入壇內,一定要上小火煨制,不可急躁,否則達不到效果。
佛跳墻是哪里的名菜?
“佛跳墻”即“滿壇香”,又名“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 據說,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墻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墻而入一享“滿壇香”.“佛跳墻”即因此而得名.
佛跳墻是哪個地方的小吃?
佛跳墻,始于清道光年間,原是福州市聚春園菜館鄭春發所烹制。鄭早年在清布政使周蓮府中當廚師。有一次,福州官錢局請周蓮到家中便宴,席間有一道菜是將雞、鴨、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放在紹興酒壇中,煨制而成的。周蓮食后贊不決口。回家后,便要鄭春發試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便帶鄭到官錢局求教。周回到衙門便精心研究,增加了山珍海味,結果香味更濃,風味更佳。1877年鄭春發辭去了衙廚的職務,在東街口開設了聚春園菜館,以海參、魷魚等十八種珍貴原料,加陳酒、姜、桂皮、茴香等料,放在陶制瓦罐中煨制成菜,風味鮮美絕倫。前往品嘗的人越來越多。當時有一批秀才也慕名到聚春園品嘗此菜。當此菜搬上餐席,打開壇蓋時,頓時異香撲鼻,大家爭著試味,覺得滋味異常鮮美。秀才們當場賦詩,其中有句云:“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這道原名福壽全的菜就此改稱“佛跳墻”。近百年來一直風靡全國,享譽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