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綠色食品的發展趨勢如何?
發展趨勢不好,主要因為作假太多,政府機構不作為,管理不善,好好的東西給毀了.
中國未來綠色食品行業發展前景怎么樣?
綠色食品是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統稱。由于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以綠色,為了更加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定名為綠色食品。
換言之,綠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總稱。它是未來農業和食品發展的一種新興主導食品。
綠色食品是–特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證
,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之所以稱為綠色,是因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由于與生命、資源、環境保護相關的事物國際上通常冠之以綠色,為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并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為綠色食品。
無公害食品是國家強制執行的標準;綠色食品是廣泛被研究,并且努力地在少用化肥、少用農藥、少用引起土壤污染化肥的技術措施,來保證產品是綠色的;有機食品是絕對不使用農藥、化肥,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形成的食品,這種食品數量有限。
為了保證綠色食品產品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特性,開發綠色食品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質量標準體系。綠色食品標準包括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產品質量和衛生標準、包裝標準、儲藏和運輸標準以及其它相關標準,它們構成了綠色食品完整的質量控制標準體系。
為了一般的普通食品區別開,綠色食品由統一的標志來標識。綠色食品標志由特定的圖形來表示。綠色食品標志圖形由三部分構成: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蓓蕾。標志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安全。整個圖形描繪了一幅明媚陽光照耀下的和諧生機,告訴人們綠色食品是出自純凈、良好生態環境的安全、無污染食品,能給人們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綠色食品標志還提醒人們要保護環境和防止污染,通過改善人與環境的關系,創造自然界新的和諧。 綠色食品標志管理的手段包括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技術手段是指按照綠色食品標準體系對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及產品質量進行認證,只有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企業和產品才能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法律手段是指對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企業和產品實行商標管理。綠色食品標志商標已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專用權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
什么叫 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綠色食品市場有沒有前景
中國綠色食品的國內和國外市場需求將會逐年增加,綠色食品市場潛力巨大,綠色食品必將成為食品行業中的朝陽行業。
農業部陳曉華副部長指出,綠色食品發展規模持續擴大,發展質量得到有效保障,隨著外部形勢的發展變化和食品消費的提檔升級。
隨著外部形勢的發展變化和食品消費的提檔升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綠色食品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要扛好綠色食品發展的旗幟,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供需結構升級以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綠色食品行業電子商務發展可行性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綠色食品產業還面臨不少問題。首先,是產業基礎薄弱,標準體系、流通方式、市場流通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其次,產業機構有待優化,中小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占比過高,龍頭企業偏少。行業市場集中度不足,不利于綠色食品的進一步發展。產品方面來看,畜禽、水產品比重較少。最后,監管能力和水平不足,市場信譽風險仍存在。接下來,如何提高綠色食品監管的能力和水平,杜絕不規范用標、違規用標、市場假冒產品等現象,是綠色食品未來發展的關鍵。通過對中國綠色食品市場前景總結分析認為,未來我國綠色食品市場前景將不斷向好,但是要加強產品標準,在確保市場規模增長的同時嚴格產品的質量。
中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我國綠色食品產業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時期,既面臨新的
會好的
現在綠色食品市場如何?
隨著國內消費升級的實現及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增強,國內綠色食品的市場需求呈日益增加之趨勢.受終端市場利好消息影響,國內綠色食品的種植和加工業也發展迅猛.其中,地方政府主導的綠色食品產業園便是重要的一員.目前湄潭綠色食品工業園區被列入貴州省經濟開發區,由此可見地方政府對此發展的重視
如何推動綠色食品和綠色農業的發展
這個問題太大,寫個提綱吧: 一、能法律法規保障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發展. 二、提高消費者、生產者的意識,只有優質優價才能保障綠色產業發展,只有消費者需求帶動市場,生產者提高生產水平,才能使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制度標準和嚴格標準的實施. 四、加大農藥、化肥等投入品限制管理,加大土壤改良. 五、減少工業、服務業等對農業的影響. 六、發展種養循環、立體農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物農業、設施農業,推進太陽能、風能、植物能等清潔能源在農業中的應用,發展工廠化的現代農業. …… 大概這些,希望對你有用,祝健康愉快!!
如何抓好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綠色食品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論壇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基礎上,要盡快扭轉農業要素投入結構失衡、政府與市場關系失衡和產業鏈協同發展失衡,切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1.優化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本質上是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不斷引入和重新組合配置的過程。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和質量,首要和關鍵是矯正農業要素配置扭曲。一要加快放活土地要素。土地是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的基礎。土地不能自由流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就很難進得來。現行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力度與社會期待存在一定差距,要在盡快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加快推動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政策落地的基礎上,加大土地承包經營權永久性退出、宅基地使用權有償退出等探索力度,大力發展農村土地金融,推進土地資本化。二要提升勞動力職業化、組織化水平。重點推進“三個一批”,即將一批有接受培訓意愿、有文化基礎的農民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將一部分沒有培訓意愿、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民,通過組織化、產業化生產變成產業工人,結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引進一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三要消除對工商資本下鄉的歧視性政策。資本深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繞不開的道路,沒有資本要素參與改造傳統農業,農業就會如舒爾茨所言的“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對目前工商資本下鄉現象不能妖魔化,要在落實好“三個不得”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和降低對工商資本下鄉租賃農地期限、面積等控制條件,賦予工商資本進入和退出農業的自由選擇權,重點要“強監管、防風險、抓服務”,加強租賃農地事中事后監管,加大“非農化”的懲處力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流轉糾紛解決機制等;同時圍繞“用地難、融資難”等問題,健全工商資本下鄉服務體系,使工商資本“進得來、有發展”。2.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和管理新階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眼保障農產品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推進產業鏈各環節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鏈整體效率。一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全鏈條”的觀念,新增補貼和支持手段要向產業鏈前端的科研和產業鏈后端的加工等環節覆蓋,加強產業鏈綜合技術集成,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打破部門分割和行業壟斷,推進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食品安全、檢驗檢疫等統一管理。二要探索不同形式的產業融合模式,支持各環節生產經營主體構建聯合合作機制,通過訂單農業、合同契約、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方式,建設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紐帶,集生產、加工和服務于一體的發展聯合體。鼓勵和支持領軍型龍頭企業利用價值鏈、信息鏈和物流鏈整合產業鏈,通過交叉持股、聯合研發、供應商契約等方式整合研發、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三要健全產業鏈服務體系,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服務、信息服務、質量監管、流通服務等平臺,加強信息咨詢、技術支持、創業輔導、市場開拓、融資擔保等各類服務。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支持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領創各類中介服務組織,采取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方式,提供農資供應、統防統治、加工銷售等全過程、全鏈條綜合服務。四要建設農業生態產業鏈。積極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3.強化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化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能簡單“甩包袱”,也不能“大包干”,需要同時發揮好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機制化調控作用。國內外事實表明,市場作用的有效性與其完善程度一般成正比,如果市場本身不健全,完全依靠市場配置資源只可能帶來更大的混亂;同樣,如果政府治理能力跟不上,政策“急剎車”或“猛給油”帶來的市場波動就難以避免。4.提高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市場資源能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開放理念,構建起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強化各類政策手段的組合運用,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健全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進口貿易調控機制。目前看通過關稅限制進口的難度較大,需要用好進口配額管理和國營貿易制度的有限空間,加強農產品進出口的監測和管理,強化進口與儲備的銜接聯動,嚴厲打擊走私,規范市場秩序。另一方面,加快實施農業全球戰略布局。積極推動農業“走出去”,加強境外農業技術、資源合作開發及全球供應鏈建設,建立規模化農產品供應后備基地,不斷提升我國農業資源配置能力、市場控制力,為國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