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尺的讀數與使用方法!!!誰能告訴我?!
外徑千分尺的讀數
讀數時,先以微分筒的端面為準線,讀出固定套管下刻度線的分度值(只讀出以毫米為單位的整數),再以固定套管上的水平橫線作為讀數準線,讀出可動刻度上的分度值,讀數時應估讀到最小刻度的十分之一,即0.001毫米。如果微分筒的端面與固定刻度的下刻度線之間無上刻度線,測量結果即為下刻度線的數值加可動刻度的值;如微分筒端面與下刻度線之間有一條上刻度線,測量結果應為下刻度線的數值加上0.5毫米,再加上可動刻度的值,如圖2.4-2讀數為8.384毫米,圖2.4-3讀數為7.923毫米。
有的千分尺的可動刻度分為100等分,螺距為1毫米,其固定刻度上不需要半毫米刻度,可動刻度的每一等分仍表示0.01毫米。有的千分尺,可動刻度為50等分,而固定刻度上無半毫米刻度,只能用眼進行估計。對于已消除零誤差的千分尺,當微分筒的前端面恰好在固定刻度下刻度線的兩線中間時,若可動刻度的讀數在40-50之間,則其前沿未超過0.5毫米,固定刻度讀數不必加0.5毫米;若可動刻度上的讀數在0-10之間,則其前端已超過下刻度兩相鄰刻度線的一半,固定刻度數應加上0.5毫米。
外徑千分尺的零誤差的判定
校準好的千分尺,當測微螺桿與測砧接觸后,可動刻度上的零線與固定刻度上的水平橫線應該是對齊的,如圖2.4-4甲所示。如果沒有對齊,測量時就會產生系統誤差——零誤差。如無法消除零誤差,則應考慮它們對讀數的影響。若可動刻度的零線在水平橫線上方,且第x條刻度線與橫線對齊,即說明測量時的讀數要比真實值小x/100毫米,這種零誤差叫做負零誤差,如圖2.4-4乙所示,它的零誤差為-0.03毫米;若可動刻度的零線在水平橫線的下方,且第y條刻度線與橫線對齊,則說明測量時的讀數要比真實值大y/100毫米,這種零誤差叫正零誤差,如圖2.4-4丙所示,它的零誤差為+0.05毫米。
對于存在零誤差的千分尺,測量結果應等于讀數減去零誤差,即物體長度=固定刻度讀數+可動刻度讀數-零誤差。
求外徑千分尺的讀數步驟
外徑千分尺的讀數步驟如下:
1、 數顯千分尺
測量值:直接讀出所顯示的數據。
2、刻度顯示千分尺:
測量值:主軸刻度+副軸刻度
我們根據如下圖所示的主軸和副軸放大圖,說明如下。
〈1〉 首先讀出副軸邊緣在主軸上的刻度。
由于其邊緣在主軸上處于7和7.5之間,所以主軸刻度是7mm。
〈2〉 讀取和主軸刻度基線重合的副軸刻度。
圖中,主軸刻度基線對齊到副軸上的37和38之間位置,再根據刻度分量讀出其分刻度,就可得0.4,因此副軸刻度是37.4。
〈3〉 往在〈2〉中得到的數據上乘于主軸1個刻度的單位。
圖中,由于主軸1個刻度單位是0.1mm,因此
0.01×37.4=0.374mm。
〈4〉 把〈1〉和〈2〉的結果相加,就得到(最終)測量值。
所以,其測量值是7+0.374=7.374mm
擴展資料
外徑千分尺零位校準步驟:
1、使用千分尺時先要檢查其零位是否校準,因此先松開鎖緊裝置,清除油污,特別是測砧與測微螺桿間接觸面要清洗干凈。
2、檢查微分筒的端面是否與固定套管上的零刻度線重合,若不重合應先旋轉旋鈕,直至螺桿要接近測砧時,旋轉測力裝置,當螺桿剛好與測砧接觸時會聽到喀喀聲,這時停止轉動。
3、如兩零線仍不重合(兩零線重合的標志是:微分筒的端面與固定刻度的零線重合,且可動刻度的零線與固定刻度的水平橫線重合),可將固定套管上的小螺絲松動,用專用扳手調節套管的位置,使兩零線對齊,再把小螺絲擰緊。
4、不同廠家生產的千分尺的調零方法不一樣,這里僅是其中一種調零的方法。
5、檢查千分尺零位是否校準時,要使螺桿和測砧接觸,偶爾會發生向后旋轉測力裝置兩者不分離的情形。這時可用左手手心用力頂住尺架上測砧的左側,右手手心頂住測力裝置,再用手指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旋鈕,可以使螺桿和測砧分開。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外徑千分尺
物理實驗 …千分尺
先看主尺讀數,然后看游標尺與主尺對齊時的讀數、乘上分度值與主尺讀數相加.
千分尺的讀數方法是什么?
千分尺(螺旋測微器)的讀數原理
千分尺是較游標卡尺更精密的測長儀器,常用的一種其量程為25mm,分度值為0.01mm,用千分尺測取數據時可估讀到分度值的1/10位。
千分尺的主要部分是一個微動螺旋桿,其螺距為0.5 mm,螺旋桿旋轉一周,它沿軸線方向前進或后退0.5 mm。螺旋桿與螺旋柄相連,在柄上附有沿圓周的微分筒刻度,共50個等分格,當螺旋桿沿軸線方向運動0.5/50mm時,螺旋柄上的微分筒刻度轉過一分格,即0.01 mm。
使用千分尺測量物體長度時,待測物應置于砧臺和測量軸的卡口之間,然后輕輕轉動活動套筒接近待測物,快要與待測物接觸時,即改用棘輪,當發出“喀喀”的聲音即停止轉動,隨即記下讀數值,用完千分尺,應使千分尺砧臺和測量軸的端面之間留有一定的間隙,以免因熱膨脹而壓壞螺紋。
千分尺的讀數的要點是:
①測量前應首先檢查砧臺和測量軸的端面(卡口)在接觸時的初讀數值是正值、負值或是零。
②讀取末讀數。
③求實際讀數L:實際長度L = 末讀數- 初讀數。
外徑千分尺怎么使用?具體點!
使用千分尺時先要檢查其零位是否校準,因此先松開鎖緊裝置,測砧與測微螺桿間接觸面要清洗干凈.檢查微分筒的端面是否與固定套管上的零刻度線重合. 讀數時先讀主尺,主尺刻度為0.5一個,要仔細辨認,初學者經常在這里搞錯、 再讀可動刻度筒刻度.兩者相加就是產品尺寸
千分尺使用方法和怎樣測量!!!
看刻度 一圈0.1毫米
千分尺的使用方法?如何讀數?
主尺精確到0.5mm 游標把0.5mm分成了50份 兩部分相加就可以了
千分尺讀數和使用方法,是怎么用的:急
如果游標尺是10刻度的就把有標志示數乘以0.1如果是20就乘以0.05 50刻度的乘以0.02.在加上上面的刻度
千分尺是怎么使用的,尺寸是怎么讀的,謝謝!
外徑千分尺的讀數原理及讀法。外徑千分尺的讀數原理 外徑千分尺是利用螺旋傳動原理,將角位移變成直線位來進行長度測量的。由外徑千分尺結構可知,微分筒6與測微螺桿7連成一體,且上面刻有50條等分刻線。當微分筒6旋轉一圈時,由于測微螺桿7的螺距一般為0.5mm,因此它就軸向移動0.5mm,當微分筒旋轉一格時,測微螺桿軸向移動距離為0.5mm÷50=0.01mm。這就是千分尺的讀數裝置所以能讀出0.01mm的原理,而0.01mm就是外徑千分尺的讀數值。外徑千分尺的讀數方法外徑干分尺的讀數部分是有固定套筒和微分筒組成,固定套筒上的縱刻線是微分筒讀數值的基準線,而微分筒錐面的端面是固定套筒讀數值的指示線。
固定套筒縱刻線的兩側備有一排均勻刻線,刻線的間距都是1mm且相互錯開0.5mm,標出數字的一側表示1mm數,未標數字的一側即為0.5mm數。
用外徑干分尺進行測量時,其讀數步驟為以下三步:
1)讀整數:微分筒端面是讀整數值的基準。讀整數時,看微分筒端面左邊固定套筒上露出的刻線的數值,該數值就是整數值。
2)讀小數:固定套筒上的基線是讀小數的基準。讀小數時,看微分筒上是哪一根刻線與基線重合。如果固定套筒上的0.5mm刻線沒露出來,那么微分筒上與基線重合的那根線的數目即是所求的小數。如果0.5mm刻線已露出來,那么從微分筒上讀得的數還要加上0.5mm,才是小數。
當微分筒上沒有任何一根刻線與基線恰好重合時,應該進行估讀到小數點第三位數。
3)整個讀數:將上面兩次讀數值相加,就是被測件的整個讀數值。
千分尺的用法
二、千分尺結構
如圖所示為外徑分度千分尺,其結構主要由固定套筒2、尺架1、微分筒9、測微螺桿6以及測力棘輪13等構成。
三、千分尺原理
外徑千分尺的刻線原理:活動套筒旋轉360度,在軸向上移動0.5毫米。把活動套筒等分為50小格,每小格為: 0.5/50=0.01毫米,其最小測量精度為0.01毫米。
四、千分尺讀數
千分尺讀數步驟如下:
(1)讀出活動套筒左邊端面線在固定套筒上的刻度;
(2)把活動套筒上其中一條刻度線與固定套筒上零基準線對齊,讀出刻度;
(3)把以上兩個刻度的讀數相加。
五、千分尺的正確使用及保養
1. 檢查零位線是否準確;
2. 測量時需把工件被測量面擦干凈;
3. 工件較大時應放在V型鐵或平板上測量;
4. 測量前將測量桿和砧座擦干凈;
5. 擰活動套筒時需用棘輪裝置;
6. 不要擰松后蓋,以免造成零位線改變;
7. 不要在固定套筒和活動套筒間加入普通機油;
8. 用后擦凈上油,放入專用盒內,置于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