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紅燈籠代表什么意思
古時候的紅燈籠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征著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
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擴展資料:
由來:
燈籠,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西漢紙發明之后。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于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于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關于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于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于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這3天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燈籠
燈籠代表什么
傳統佳節期間,家家戶戶高高興興,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是啊,掛上一枚大紅的燈籠,最能烘托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它象征著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象征著人民生活幸福美滿、紅紅火火,家人團團圓圓,事業蒸蒸日上. 我們在享受天倫之樂同時,對未來的日子也充滿了更加美好的憧憬.一枚節日里的紅燈籠,洋溢著無限濃郁的感情色彩.經古至今,這個習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紅樓夢四十九回里的燈謎都是什么意思?
鏤檀鍥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薛寶釵燈謎)
這是一個謎中謎
謎底——通靈寶玉
認為謎底是松球是膚淺的解釋,我們不是紅樓夢里的人物,所以不能從表面猜!
根據曹雪芹本意分析:
要解薛寶釵燈謎,就要結合書中具體的環境,當時的情況是李紈和史湘云都已經先做了燈謎,眾人說他們兩個的燈謎不好猜,老太太不喜歡!于是薛寶釵就做了一首雅俗共賞的! 首先,薛寶釵的這個燈謎的謎底必須要是一件熟悉物品,而這個物品大家都知道,才能達到雅俗共賞!第二,這個謎底老太太必須要知道!薛寶釵本意就是要討老太太歡心!因為賈母并不支持金玉良緣(不要看高鶚后四十回,賈母不希望王夫人和薛姨媽這王氏兩姐妹控制賈府,畢竟賈政是過繼過來的!其他原因暫不說)。通靈寶玉是比較符合條件的!
“鏤檀鍥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前句“鏤檀鍥梓”,是說在檀木和梓木上雕琢!想一想通靈寶玉上是不是雕刻著很多字(石頭記),后句“豈系良工堆砌成”,是說通靈寶玉并非一般玉石可比,是女媧補天所用,是渾然天成,其上的石頭記也是天然雕刻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前句“雖是半天風雨過”,天上一天人間萬年!賈寶玉是神仙下凡,他在人間的一生在天上只是半日!一生經歷的悲歡離合,不過只是半日風雨而已!賈寶玉最終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也是在賈寶玉經歷了半日風雨之后的事!
天上人間兩渺茫,瑯玕節過謹提防。
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賈寶玉燈謎)
謎底——風箏(只是象征意義)
再次強調我們不是紅樓夢里的人物!不能只看表面意思!
從字面上看,“瑯玕節”,下雨的時節;凝睇,上蒼;風箏是對的,但是曹雪芹借以表達了更深刻的含義!
讀這四句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透漏出深刻的生離死別的思念!“天上人間兩渺茫”,說的是人間和天上相隔甚遠,渺茫不可見!后句瑯玕節——瀟湘妃子——林黛玉,“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故人已逝,無限懷念卻不得相見,人間的死別是那么的痛苦!只能唏噓以對上蒼!命運弄人!除了林黛玉還會是誰!曹雪芹暗示著賈寶玉和林黛玉二人凄婉的愛!以及賈寶玉對林黛玉執著的愛!
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
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林黛玉燈謎)
謎底:走馬燈
曹雪芹借走馬燈這一象征,來概括介紹了林黛玉一生!
“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這句說的是林黛玉的才華!形容林黛玉詩才橫溢,文采飛揚,如同千里馬在奔騰,韁繩束縛不了!這也是說林黛玉的叛逆精神別具一格!不屈不撓!思想十分犀利,根本不受封建禮數束縛!縱橫馳騁!
“主人指示風雷動”,這說的是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愛!林黛玉把一生的愛都給了賈寶玉!無時無刻,她都想著賈寶玉!對賈寶玉一往情深,癡情不已!她的心是隨著賈寶玉的!
“鰲背三山獨立名”,鰲背三山——蓬萊仙山!贊美林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但是人間畢竟紅塵滾滾!她并不能生存!回歸仙界才是她的最終歸宿!
燈籠象征著什么 ,一定要準
近來燈籠在北方又有一個較為流行的意思,即不開竅、笨拙、不成器、無法開導等,多被熟人用來開玩笑.- 牛皮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過年掛燈籠的意義是什么?
意義:
春節掛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擴展資料
過年掛燈籠的講究
燈籠起源于西漢,隨著發展燈籠的樣式也出現的很多種,具體的時間用的燈籠也不一樣,如過年的燈籠,元宵燈籠等等。喜慶的地方都可以用,樣式也是靈活運用。
燈籠外貼的字可以根據主題活動靈活改變,比如結婚的時候,添丁的時候,做壽的時候可以變換不同的主題與之呼應。
除了作為路燈的燈籠(現在一般很難見到了)常為一個,大多數情況下家里用的燈籠都是成對的,也有一些活動是數量很多的。隨著現在的發展帶明火的燈籠越來越少了,一般都是點燈或者LED之類的光源。既方便也安全。
室內的燈籠要選擇小型的,不要太大感覺喧賓奪主。掛的位置不能太低影響視線和通行。室外門口的燈籠要選擇與門相對稱的燈籠,門大的選擇燈籠就可以相對大些。掛的高度參考門的最上邊,不要太低就好。
元宵節為什么在門前放蠟燭
您好元宵節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一)元宵節起源的傳說。關于元宵節來源的傳說很多。如傳說玉皇大帝的一只神鵝被人間的獵人射殺,玉皇大帝很生氣,決定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將下凡,把人全部殺光。一位玉皇大帝的女兒知道后,將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人們為了躲避這一場災難,欺騙玉帝,在正月十五日夜里,家家戶戶掛起紅燈、燃放火花、火炮等,裝出人間已經起火的樣子,騙過了玉帝。于是這種習俗就流傳下來,成了元宵節。又如,漢武帝時有一位叫元宵的宮女善做湯圓,但由于宮廷戒備森嚴,元宵姑娘不得與家人團聚,竟想投井自盡。東方朔為成全元宵姑娘,散布正月十六長安有火災,漢武帝大驚。東方朔獻策,讓元宵姑娘指教平民百姓趕做一批湯圓在正月十五晚供奉火神,即可消災。漢武帝采納。元宵姑娘得以與家人團聚。因為湯圓是宮女元宵姑娘做的,所以叫元宵節。這些都是傳說,是不足為信的。
(二)元宵節的起源。關于元宵節的來源的說法也很多。根據秦漢年間的史料記載,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這是最早的元宵節,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來的。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蕩平諸呂,大赦天下,普天同慶。每逢此夜,與民同樂,在古代,因為正月又叫做“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這些可以說明元宵節出現在秦漢年間。
(三)元宵節的發展歷程。元宵節的發展經過了長期的過程,到了今天才形成規模較大的節日。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歷”,進一步肯定了元宵節的重要性。到漢明帝期間,有了元宵在街頭放燈的習慣,從那時開始,元宵節也被稱為“燈節”。南北朝時,元宵節的歡慶已經很熱鬧。隋文帝時禁止慶祝元宵節,隋煬帝卻大力提倡元宵,并大肆鋪張元宵的張燈、游玩活動。唐玄宗時為慶祝國泰民安,下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放燈燭三天。元宵節放燈到了宋代又多了十七、十八兩夜,而且規模更大。明太祖時的元宵節從正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七,連續十天,是歷代最長的元宵節。清代至今,元宵節也一直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
二、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是多種多樣的,有賞花燈、猜燈謎、賞冰燈、踩高蹺、舞獅子、劃岸船、耍北棍、扭秧歌、吃元宵等。下面我主要介紹一下鬧花燈、猜燈謎、舞獅子和吃元宵。
(一)賞花燈。賞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式樣繁多,有掛燈、坐燈、壁燈、提燈、走馬燈、人物燈、鳥魚花竹燈等。元宵燃燈的風俗起源于漢朝,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朝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進行五天之久。清代民間的賞燈活動規模很大,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現在的燈節,早已不用油燈了,除蠟燭外,一般都用電燈了。
(二)猜燈謎。猜燈謎是元宵節傳統的文藝游戲,也叫“燈虎”,出現在宋朝。謎語有猜字、短句、歷史人物等。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猜燈謎是由猜謎語而來的,到宋代猜謎語與賞燈相結合。燈謎是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娛樂方式,至今深受人們喜愛。
(三)舞獅子。舞獅子不僅流行在春節期間,也是元宵節的傳統節目。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民間都以舞獅子前來助興,起源于三國時期。獅子為百獸之尊,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舞獅子的習俗,祈求平安。舞獅子時,鞭炮聲動天,為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
(四)吃元宵。元宵又叫“湯圓”、“說團”、“圓子”等,吃湯圓是元宵節重要的習俗。吃湯圓始于宋代,從那時開始就成為元宵節應節食品。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1913 年元宵節前,袁世凱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并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三、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為什么說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呢?這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有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牛年吉祥
結婚的來歷
傳說,這是我們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
黃帝戰敗蚩尤,平息了戰爭,建立起部落聯盟,制止了群婚,結束了野蠻里代,人類文明時代最初就從此開始了。
過慣群婚的人類時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這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于團結的因素,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新聯盟的部落之間,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斗毆。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黃帝為這件事經常愁眉不展。他找來身邊的大臣常先、大鴻、風后、力牧、倉頡等人。多次商議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誰都沒有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有一天,黃帝隨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發現一家人住著三個洞穴,為了防止野獸侵害,周圍用石頭壘起高高的圍墻,只留下一個人能出進的門口。這個發現立即引起黃帝的興趣。當天晚上他就召來身邊所有的大臣。黃帝說:“我有個制止群婚的想法,說出來讓大家都議論一番,看行不行”。眾臣都叫黃帝快講。黃帝說:“今天咱們看了群民們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辦法,就是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慶賀,載歌載舞,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然后,再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里,周圍壘起高墻,出入只留一個門,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家里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怎么過日子。今后,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別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這女人已結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
黃帝講完這個主張,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鴻,力牧等人的支持。眾群建議叫倉頡寫個法規,公布于眾,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壘高墻,凡兒女們一婚配,舉行儀式后,就把他們送入洞房。群婚這一惡習就這樣逐漸消失了。
但是,千百年來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徹底改變過來。也有一些群民一時不習慣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據說,有一對狩獵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兩人由雙方家長說好婚配。舉行婚禮后,雙雙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開始覺得整天只陪伴一個女的,有啥意思,還不如群婚好,喜歡哪個就陪哪個,一天可找兩三個。木苗也覺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著一個男人過,實在沒樂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個男的就相愛幾天。過幾天不喜歡了再找別的男人,多自由,由于兩人都產生不愿過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頭,有天晚上,趁著深更夜靜,兩人雙雙越墻,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進了大森林,一時找不見有人煙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沒帶狩獵工具,生怕野獸侵害。天亮后,又渴又餓,兩人不知不覺地又走到一起了。為了保存生命,兩人只好相依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饑。因迷路,一時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現在,他倆才意識到,眼下誰也離不開誰。有一天,兩人實在又渴又餓又累,雙雙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兩頭上嗡嗡盤旋。石礅折了一根樹枝,左右亂打,驅散蜂群。不料蜜蜂發怒,把兩人蜇得鼻青臉腫。石礅發現蜂群是從樹縫里鉆出來,取出隨身帶的擊火石,他叫木苗拾干柴,迅速點燃一堆大火,他倆從火堆里抽出火棍,朝著大樹身上裂縫,一個勁燃燒。剎那時,蜜蜂燒毀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火焰從樹縫伸進去燒毀了蜂巢,蜂蜜從樹縫滲流出來。開始,他兩人不知流出是什么東西,只是聞著芳香撲鼻,石礅用手蘸了一點,放進嘴里用舌頭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嘗了一次,二人斷定無毒,趕忙拾了一些樹皮,把流出來的蜂蜜全都盛起來。兩人只好整天在森林里采蘑菇,蘸蜂蜜充饑。就這樣在大森林里度過了整整一個月,幸虧被黃帝手下狩獵能手于則發現,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來。
小兩口在大森林里經過一個多月折騰,擔驚受怕,整天提心吊膽,只怕野獸前來襲擊。誰也不愿分開,誰也離不開誰,夫妻感情越來越深,才真正懂得了愛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沒有分開,小兩口從此建立起一個幸福家庭。這就是“入洞房與度蜜月”的來歷,一直流傳至今。
現代社會的“結婚”就是以前的“入洞房”啦
燈籠的歷史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彩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刺縫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國古代制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
中國的燈籠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掛起紅燈籠,以示慶賀。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燈籠的種類越來越豐富,花樣也更多。據史料記載,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上元燈節”曾”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成為當時一大景觀。三兆村做燈籠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朝。三兆村燈籠因造型美觀大方、做功細膩、圖案新穎別致,鄉土氣息濃厚,蘊含較為厚重的歷史文化,而遠銷到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中國其他地區,甚至韓國和香港等東亞地區。
元宵節賞燈始于漢代,盛極于唐朝。30年前出土的漢代長慶宮燈工藝水平已經極高。而明、清兩朝的宮燈已顯繁復,所謂“越工越俗”,反倒沒給人們留下特殊印象。元宵節最神奇的燈是天燈。所謂“天燈”,就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天燈用白色宣紙糊制,造型很像一頂孔明帽,故而又稱“孔明燈”。天燈的“帽沿”用竹片圍成圓形,用兩根鐵絲在圓形竹片之間架成十字形,燃料固定在十字形的中間交叉點上。“天燈”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后,猶如一個個閃爍的火球,隨風飄向遠方,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妙不可言。
燈籠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象征著中華文明的燦爛。
現代社會中人們基本上不需要用燈籠來照明了,但燈籠的特殊地位依然不減。每逢佳節、婚禮慶典這樣的喜慶日子,燈籠依然是首選。而現在的燈籠從工藝上有了極大的改進,設計上更具裝飾意味,使用的場合也有很大的發展,比如廣告。
現在人們對于燈籠的需求有了新的品味,傳統工藝的燈籠是人們收藏欣賞的佳品,中西方的藝術家對中國的傳統燈籠都情有獨鐘,他們不僅喜愛傳統燈籠的造型,并為其精湛的工藝大為折服。
在歷史學家的考證中,證明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便攜照明工具。
為什么要過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相傳早于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歷”,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后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中國傳統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時在白天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難得元宵節當晚可以破禁,自然會盡享歡娛,等待異性來結識,所以不少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為題材。
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慶,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三)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彩燈、店鋪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游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傳統。
(四)猜燈謎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里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閑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里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志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
(五)舞龍舞獅
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臺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紗,作為龍形的燈龍,在龍頭和龍身里,點上十幾枝蠟燭,然后綁在木棒上,由十幾個人抬著走,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稱為“弄龍”。十五夜各地的獅陣也一起出動,稱為「弄獅」,并表現功夫,其目的在驅邪祈安,并有賀年賀節的喜慶意義。
舞龍舞獅時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更為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
過春節為什么要掛燈籠
話說古時候,有一個怪物總是在一年的前幾天襲擊所有村子里的人們。所以村子里得人門想盡辦法,想趕走那個怪物,一個村民說:“不如我們在怪物襲擊我們村子那幾天掛一些紅色的東西,比如:紅燈籠。紅對聯和紅帶子等等。”村民門一口同聲地說:“太好了,你真聰明啊,就用你這個辦法吧。”說罷,村民們就各自回家里準備東西了。
到了第二天,也正是春天。各家個戶的門口和屋里都掛滿了紅燈籠。紅帶子和貼滿紅對聯。這時,那個怪物來到村子里準備襲擊村民門時,看見各家個戶掛滿了紅燈籠,心里突然有點恐懼,像是看見了紅色的火把在飄動。
因為怪物很怕火把所以就奔跑著離開了村子。村民看見怪物離開了村子就高興地手舞足蹈。從此,人們就在春節掛上紅燈籠。貼上紅對聯。
春節掛燈籠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