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干的制造過程
制作豆腐干大致要經過制、壓、切、曬、煮等多道工序.首先將大豆去皮、壓碎、用水浸泡12小時,把浸泡好的豆瓣加水磨成豆漿,將豆漿煮沸,并用石灰水和麻油場壓沫,然后用陳漿點汁,待豆漿成豆腐腦狀時,便可入模,壓擠出汁水;待豆腐成型后,將其切為長10厘米、寬3厘米、厚0.5厘米的豆腐條;然后把豆腐條置日下晾曬,曬后再用溫水沖洗,最后用食鹽、茵香、花椒、大料、姜等調料鹵煮,但水溫不能高.
豆腐干是怎么做的?
豆腐干
簡介:豆腐干是豆腐的再加工制品,咸香爽口,硬中帶韌,久放不壞。
功效:豆腐干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還含有鈣、磷、鐵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豆腐干在制作過程中會添加食鹽、茴香、花椒、大料、干姜等調料,既香又鮮,久吃不厭,被譽為“素火腿”。
適合人群:一般人皆可食用。
適用量:每餐30克左右。
溫馨提示:
●鈉的含量較高,糖尿病、肥胖或其他慢性病如腎臟病、高血脂患者慎食。
●老人、缺鐵性貧血患者尤其要少食。
●豆腐干是佐酒下飯的最佳食品之一,也便于旅途攜帶和食用。
●豆腐干有鹵干、熏干、醬油干等,是宴席中拌涼菜、炒熱菜的上乘原料。
豆腐干是江口縣人民的傳統食品之一,色香味別具一格,制作獨特。其制作過程一般要經過泡豆、磨漿、濾漿、煮漿、點漿、上箱、過鹵、切塊、上扦、晾干等十道工序,才能做成產品,用棕葉每百穿成一串。江口豆腐干之所以有獨特的風味,主要是采取了三條措施:一是選用純凈的井水;二是不揭豆油皮,以保留其精華;三是在上扦時,首先一小塊的把它移放在類似斗笠的竹簞上,晾干八成左右,再曬干或烤干,使其不起泡,也沒有糊鍋巴,而形成干硬、發黃、透明的方塊。
江口的豆腐干,吃法多樣??芍苯佑脕硐戮疲毥缆?,香韌可口;用油炸酥,味似響皮而更加酥脆;如用水發脹切成細絲炒肉,則形似墨魚絲而別有風味。因而多年來,豆腐干一直是江口人民喜愛和饋贈新友的上乘佳品。
豆腐干的制做方法
豆腐干含水率為豆腐的40%— 50%。其制作方法如下: (1)備料。上等黃豆3公斤,精鹽 600克,醬油250克,桂皮15克,姜丁25克,香蔥15克,味精10克。 (2)磨漿。先將黃豆洗凈,用清水浸泡一晝夜,然后磨成漿,濾渣后備用。 (3)煮漿。將磨好的生豆漿上鍋煮好后,再添加 20%-25%的水,以降低豆漿濃度和減慢疑固速度,使蛋白質凝固物網絡的形成變慢,減少水分和可溶物的包裹,以利壓榨時水分排出暢通。 (4)凝固。漿溫降至8_0_-90℃時,即可用鹵水點漿。點漿時應注意均勻一致,要勤攪,但要防止亂攪。當漿出現芝麻大小的顆粒時停點,蓋上蓋約過30-40分鐘,當漿溫降至70~C左右時上包。 (5)劃腦。上包前要把豆腐劃碎,這樣既有利于打破網絡放出包水,又能使,豆腐腦均勻地攤在包布上,制出的產品質量緊密,能避免厚薄不勻,空隙較多。 (6)上包。先將包布鋪在格板 (板上的格子按所需要的豆腐干的尺寸制定)上,再將豆腐腦加在包布上,這樣一層豆腐腦一層布地加,豆腐腦要鋪勻,可稍高于格子幾毫米,數量要根據豆腐干的厚薄來確定,但每批厚薄要一致。然后將包布包扎緊,加壓成型,1小時后拆下包布,用刀將豆腐干按格子印割開,放在清水中浸包 30分鐘后左右取出。 (7)浸泡。先將500克精鹽放人3公斤清水中攪勻,再把晾涼的豆干置干鹽水缸內,浸泡半天后撈出,瀝去水分。取7公斤清水倒人鍋內,放人100克精鹽、姜丁、桂皮(用紗布袋裝好)、醬油、香蔥、味精,制成鹵水。 (8)煮干。將已制成的鹵水回鍋燒沸加入豆干,煮30分鐘左右,取一豆干觀察,如色呈棕紅,味道香美,即可取出。
五香豆腐干的制作方法1
原料配方: 大豆50公斤 、全大料(即八角、花椒、小茴香、陳皮、桂皮等)500克、 食鹽、醬色、五香粉適量。
把這些配料和浸泡好的黃豆一起上磨,加水制成豆漿,煮熟,然后點漿。
1.點漿:一般采用鹵水(氯化鎂、氯化鈉、氯化鈣)點漿,其濃度為波美25度。1公斤鹵水兌4公斤清水,然后裝進鹵壺里。點漿時一手把住壺,一手把住勺子,把鹵水緩緩地點入漿內,勺子在漿內不停地攪動,使豆漿上下翻滾,視漿花凝結程度,掌握點漿的完成情況。點漿后的豆腐花在缸內靜置15~20分鐘,使之充分凝集。
2.澆制:將豆腐干木制方框模型放在模型板上,再在模型框上鋪上包布,把豆腐花快速輕輕地舀入模型內,再把包布的四角蓋在舀入的豆漿花表面上。
3.壓榨:把澆制好的模型框逐一搬到木制“千斤閘”架的石板上(用電動機制動的鐵制壓榨機也可),移入榨位,將模型框層層重疊,共放5~8層,在最上一層的模型框上鋪壓一塊面板,使豆腐閘的撬棍頭對正面板,再把撬棍另一端拴在撬尾巴上,用腳踩壓撬棍,撬頭就壓榨面板,使豆腐花內的黃漿排出,過一段時間再用腳踩一次,不斷收縮撬距,直至撬緊,黃漿水不斷排泄出來,大約壓榨15~20分鐘,就可放撬脫榨。
4.劃坯:將模型框子逐一取下,揭開包布,底朝上翻在操作面板上,去掉模型框,揭去包布,成型的豆腐干坯即脫胎出來,用刀先修去坯邊,再把豆腐坯按5×5厘米閆小用刀切成整齊的小方塊。
5.鹵煮:切成小塊的豆腐干放進盛有鹵湯的鍋里鹵煮,煮后曬(或曬)干,這樣反復煮3次即成五香豆腐干。鹵湯的配料為:每1 000塊豆腐干,用食鹽二兩,醬色一兩半,五香粉一兩,加適量的水,鹵煮時間每次不得少于20分鐘。
重慶豆干制作方法
豆干做法: [原料]大豆、大茴、小茴、甘草、肉桂、公丁研成粉末成為五香粉,精鹽或醬油,梔子水. ①選擇優秀大豆先用石磨干磨,除去豆皮,再通過水浸、磨漿、開水沖漿、過濾、煮沸、點鹵,然后將豆腐腦妥入以稀布墊的木方格內,四角復包,壓榨至干,成白豆腐干. ②將白豆腐干抹上五香粉和精鹽,腌制后,清水洗凈,用光滑嫩石將其下面磨至光滑,景干后抹上梔子水染成黃色. ③將豆腐干放在特制烘笪上,微火烘焙. [特色]甜、香、咸、鮮四味俱全,回味無窮.
自制臘豆腐干的制作方法
食材,黃豆500克,清水,適量,鹽鹵,適量,茶葉,適量,白糖,適量。方法,先把泡過晚的黃豆打成豆漿,放到灶上燒開關火晾涼到80度,將勾兌好的鹽鹵水慢慢加進去,看到豆漿里出現了絮狀物就停止加鹽鹵水了,蓋上蓋子靜置20分鐘,將做豆腐和豆皮的布用水泡濕,豆腐模子里先鋪上做豆腐的布,將豆皮那塊布鋪一層,用勺子舀適量豆花進去,將的豆皮布折疊過來,繼續在這層加豆花,再折疊那塊布,最后將豆腐布包好,剩余的豆皮布都塞進去鋪好,上面蓋上豆腐模子的蓋子,放到重物下面壓制3小時后將豆干慢慢剝離豆皮布,切去四周不整齊的部分,將大塊的豆干切成小塊,邊角料留起來炒菜用,炒鍋里鋪上錫紙,加適量白糖和茶葉,用筷子做個架子,將豆干鋪在上面,豆干之間一定要有空隙,蓋上鍋蓋加熱直到冒煙,然后關小火熏制5分鐘左右,中間關火翻個面再熏另一面5分鐘,揀出來晾涼就可以了。
豆制品攸縣香干的制作做法(不是做菜的方法)
原料選擇:熟石膏10克、優質黃豆3千克、醬油250克、精鹽600克、桂皮15克、香蔥15克、姜丁25克、味精10克、清水適量。
加工制作:
一、將洗凈后的黃豆倒入缸中,加入9公斤清水浸泡。夏秋季浸5小時、冬季浸15小時,然后將其磨成豆漿,并裝入白布袋里,再榨取其汁,最后將豆汁倒入鍋內燒煮至沸,取出待用。
二、取10克熟石膏加適量清水,調勻后倒入缸內,再把上述煮沸的豆漿,慢慢注入缸內并攪拌,約過10分鐘,豆漿便凝固成豆腐腦。
三、備一個65厘米見方,四周高6厘米的壓制框的壓制板(以能在方框內上下活動自如為好),同時備好一塊面積比壓制板大二倍的白紗布,將木框平放在底板上,鋪上白紗布,然后把凝固的豆腐腦舀入,裝滿后將其填平。再把白紗布的四角扎起,蓋上壓制板,加上重物壓制。當壓出大約三分之一的水分時,可御去重物,揭去包布,取出壓干的豆干,用刀切成方塊后投入清水中,浸泡30分鐘左右取出。
四、取7公斤清水倒入鍋內,再把姜丁、桂皮(用白紗袋裝好)、500克精鹽與已備好的醬油、香蔥、味精等一起投入鍋中,用旺火燒沸,取起作為鹵水待用。
五、把清水倒入鍋內燒開,投入豆干煮沸2分鐘后,晾冷。將余下的100克精鹽摻清水3公斤并攪勻,再把已晾冷的豆干置于鹽水缸內,浸泡半天后撈出瀝去水份。
六、將已制成的鹵水回鍋燒沸,再投入豆干,煮30分鐘左右,取一塊豆干,觀察其色,嘗試其味,如色呈棕紅,味道香美,即可取出;如色、味欠佳、可繼續燒煮,直至色香俱全,即為攸縣香干制品.
怎樣做好豆腐干
1、原材料的選擇:要做出滋味細膩,咸淡適口,細韌耐嚼的豆腐干,對于一個重要原材料黃豆的選擇特別重要,而且這也是豆腐干好吃與否的關鍵:色澤金黃色,鮮艷有光澤的是優質黃豆;若色澤暗淡,無光澤為劣質黃豆。如果水分含量小于8%,說明這批黃豆比較干燥,如果水分含量大于8%,說明黃豆比較濕,需要晾曬。優質黃豆具有正常的豆香味;有酸味或霉味的黃豆是次品。
原料選好以后,就開始了豆腐干的加工制作流程。在南溪豆腐干的加工廠里,凡進車間的人員都嚴格執行了衛生消毒管理的規定。
下面我們把加工制作豆腐干的流程詳細加以介紹。
2、磨豆漿:磨豆漿是制作豆腐干比較關鍵的環節,因為豆漿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豆腐干的質量。
①先把挑選好的黃豆倒到吸豆池里,再用吸豆機把黃豆吸到上一層的泡豆車間。把黃豆分別倒入泡豆池里,每一池大約放黃豆250千克,然后再加水開始泡豆,黃豆和水的比例一般為1:6。泡豆時間一般在5-12小時之間,夏天時間稍短一些,一般5-8小時為宜;冬天時間稍長一些,一般8-12小時為宜。泡豆期間,每隔2小時就要把黃豆攪拌一次,以達到泡豆均勻。泡豆時間到了以后,不要急于磨豆漿,要先檢查黃豆是否泡透,方法是把黃豆捏開看黃豆中間是否還有硬芯,如果有硬芯,要加長泡豆時間,以免影響出漿率。②.磨豆濾漿。方法是把泡好的黃豆從泡豆池里放出,經過輸豆機,把黃豆輸送到磨漿機里進行磨豆漿。黃豆在經過輸豆機時,可以去除雜質,在輸豆機前方可以把大的雜質去除,黃豆經過輸豆機的深槽時,像這樣的小石頭等堅硬的雜質,以及沒有泡發的黃豆就會留在這個深槽里,然后人工把它清理掉。在輸豆機的末端可以把細小的雜質,還可以通過篩板過濾掉,細小的雜質會順著篩眼流出。
這樣泡好的黃豆經過去除雜質以后,就會流到下一層的磨漿機里,進行磨豆漿,磨豆漿的時候黃豆和水的比例是1:6,水由管道直接加到磨漿機里。磨出的豆漿要經過三次離心處理,也就是把豆渣和豆漿經過三次分離,這樣才能做出優質的豆漿。
③.煮漿。第三次離心以后,分離出的豆漿要經過煮漿處理,煮豆漿的溫度要達到90~110℃,氣壓0.3兆帕,煮豆漿過程要5-15分鐘。
煮漿以后要進行篩漿處理,篩漿過程也是一次把豆腐渣和豆漿分離的過程,可以通過篩漿把殘留的豆渣清理掉,要不停的把豆渣剝離開,不要讓豆渣混進豆漿內,然后把篩出的豆渣撈出,這樣剩下的豆漿才是優質豆漿。
3.蒸氣加壓成型豆腐:具體作法:①.過濾。把經過篩漿處理以后的豆漿通過管道輸送到點漿桶里,同時用篩網把豆漿再次過濾。
②.點漿。這一步也是把豆漿變為豆腐最為關鍵的一步。用鹵水代替石膏點漿,鹵水即氯化鎂的水溶液,可作為食品加工用添加劑,一般一千克氯化鎂對4千克水。用鹵水點漿時豆漿的最佳溫度為80℃。點漿時把存有鹵水的閥門打開,鹵水緩緩的點入漿內,點漿時邊攪動邊均勻點入鹵水,點至熟漿呈現出豆花時為止。鹵水能起到把水和豆花分離的作用,對用鹵水量的把握很重要,鹵水的多少,將直接影響豆腐腦的粗、嫩程度,一般鹵水和豆漿的比例是1:500的用量。
③.蹲腦。豆漿凝固后,蛋白質的變性和聯結仍在繼續進行,為此,需靜置5分鐘左右,從而凝固才能完全,組織結構才能穩固。方法就是剛剛用鹵水點完的豆漿,靜止不動,這個過程就叫蹲腦,一共需要5分鐘的時間。5分鐘以后豆漿中的蛋白質完全膠結、凝聚、沉淀,形成了豆花。把豆花上的水濾出,到此,豆腐腦的加工工序也就完成了。
④.上榨。豆花凝結5分鐘以后,用打豆花器把豆花打碎,同時把盛豆花的包布鋪好,用勺子把豆花舀進已鋪好包布的托盆里,鋪平以后,用包布將豆花包起,蓋上木板。每一塊是42厘米×43厘米,重量大約1100克左右,不同重量的豆腐干厚度也不同,現在生產的豆腐干一般厚度為3-5毫米,每一桶豆花一般可以包31-32層。
⑤.加壓成型。把包好的豆花放到壓榨機的中心,上下四面對齊,壓榨時壓力要適宜,一般對這樣大小的31~32板豆腐花施加壓力約0.12~0.18千克/平方厘米之間,這種壓力需保持20~25分鐘,待包布內無水滴流出,而且豆腐胚呈綿軟而有彈性,即可停止施加壓力,20~25分鐘以后出來的是白胚豆腐干。
⑥.白胚冷卻。將壓榨成厚薄均勻的豆腐胚與榨板一一取下,剝去外面包裹著的包布,把豆腐胚倒入另一塊板上。再把白胚豆腐干放到傳送帶上,傳送帶上方的吹風機會把白胚吹涼,然后把冷卻的白胚收起,等待造型。
⑦.白胚造型。無論用人工或機械切片都要求切成厚薄均勻、片形整齊的豆腐干。
⑧.白胚水分化驗。把切好的豆腐干抽樣拿到化驗室化驗水分,如果水分在60%以下為合格豆腐干,如果水分在60%以上為不合格豆腐干。
經過造型以后的白胚豆腐干,要進行鹵制才能變成香嫩可口的豆腐干。所以這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下面就介紹一下如何鹵制豆腐干。
4、鹵制豆腐干:
具體操作方法:①.過堿。1千克食用堿加水150千克,把堿水燒開,把經過造型以后的白胚豆腐干倒入堿水中,充分攪拌5-8分鐘,這個過程就叫過堿,經過過堿處理以后,可以使豆腐干更細嫩、光滑。
②.清洗。過堿以后的豆腐干撈出后,放到簸箕里,一邊倒清水一邊清洗,要把留在豆腐干表面的堿水充分洗凈,大約要反復清洗5分鐘左右。
③.鹵制。首先制作鹵汁,方法是,把八角、胡椒、丁香、茴香、桂皮、香果、紅寇、白寇、純天然名貴中藥等30余種配料,添加的量根據各企業生產的口味而定,把配料一起放入150千克水里,再加入1千克鹽,進行熬制,先加大蒸氣壓力把水燒開,然后減壓熬制2個小時,經過2個小時的熬制,把調料撈出以后,剩下的就是鹵制豆腐干的鹵汁了。把經過過堿并且清洗完的豆腐干放到鹵汁里,鹵制半小時,鹵制過程中要不停攪拌,讓豆腐干鹵制均勻,半小時后撈出。
5、烘烤:把鹵好的豆腐干撈出,碼放在烤盤里,豆腐干之間不要有重疊,或豆腐干擺放不要太靠邊,以免受熱不均勻,把碼好的烤盤放到烘烤車上,上下烤盤之間的距離是8厘米左右,如果烤盤密度太大,豆腐干會受熱不均勻,也會影響烘烤效果,烤盤放好以后,把烘烤車推進烤箱里,用80-100攝氏度的溫度烤15分鐘左右,還要根據豆腐干的厚薄決定烘烤時間的長短。3-5毫米厚度的豆腐干一般烤15分鐘左右即可。在烘烤過程中每隔5分鐘就要把烤盤換一下位置,注意在換盤的時候要戴防熱手套,以免被燙傷。烘烤時間到了以后,把烘烤車從烤箱里拉出,把烤完的豆腐干冷卻20分鐘,再把冷卻后的豆腐干倒到儲物箱里,放入冷藏室冷藏6-10小時。冷卻好以后的豆腐要放到拌料車間,對豆腐干進行拌料處理。
6、拌料調味。具體方法按工藝標準要求進行計量,配制各種輔料,輔料中要加入油、花椒粉、鹽、糖、辣椒等輔料,口味不同,配料也不同,用量根據名企業的需制定。分規格按每50千克拌料一次,每次把50千克的豆腐干放到攪拌機里,再放上調好的調味料,充分攪拌,達到混合均勻。然后把調好味的豆腐干倒出,到封裝車間進行裝袋。
7、真空包裝。先按照不同品種、不同規格把豆腐干裝入內包裝袋。
8、高溫、高壓殺菌。把真空包裝好的豆腐干擺放在殺菌車上,均勻、全部擺放好以后,把殺菌車推到殺菌鍋里,120攝氏度的溫度下殺菌35分鐘左右,保溫35分鐘左右,冷卻10分鐘。經過大約80分鐘左右,殺菌時間到了以后,再送到清洗機里,洗凈包裝袋外面的油漬。把洗后的包裝袋放到烘干機里,烘干包裝袋外面的水分,晾干后的豆腐干加上外包裝,就可以出廠銷售了。
手工豆腐加工的全過程?
豆腐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南北之分,南豆腐軟嫩鮮滑口感好而北豆腐質地較粗糙卻別有風味。
南豆腐和北豆腐的區別
從外觀上看:
南豆腐色澤白,非常嫩。而北豆腐則相對發黃,比較老。
從制作上看:
南豆腐是用石膏作為凝固劑的,而北豆腐是用鹽鹵作為凝固劑的。
平時我們去超市里買的一盒一盒的豆腐,都是南豆腐,水分比較多,也比較嫩,不適合炒菜,但可以用來做湯。飯館里的小蔥拌豆腐,也都是用的南豆腐。。
而超市里現做的那種一塊一塊的豆腐,基本上都是北豆腐,看上去比較老,可以用來炒菜。 豆腐是用豆子制成的.下面是豆腐的制作方法:
把黃豆浸在水里,泡脹變軟后,在石磨盤里磨成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這時候,黃豆里的蛋白質團粒被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仿佛在豆漿桶里跳起了集體舞,聚不到一塊兒,形成了”膠體”溶液。 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必須點鹵。點鹵用鹽鹵或石膏,鹽鹵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它們能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再擠出水分,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腦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我們喝豆漿,有時就在重復這個豆腐制作過程哩。有人愛喝甜漿。往豆漿里加一匙白糖,豆漿沒有什么變化。有人愛喝咸漿。在豆漿里倒些醬油或者加點鹽,不多會兒,碗里就出現了白花花的豆腐腦。醬油里有鹽,鹽和鹽鹵性質相近,也能破壞豆漿的膠體狀態,使蛋白質凝聚。這不和做豆腐的情形一樣嗎? 豆漿點鹵,出現豆腐腦。豆腐腦濾去水,變成豆腐。將豆腐壓緊,再榨干去些水,就成了豆腐干。原來,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干,都是豆類蛋白質,只不過含的水有多有少罷了。牛奶和豆漿差不多,也是膠體溶液。在新鮮的牛奶里,酪素,也就是蛋白質包裹著奶油,在水里分散開來,不停地運動,所以,牛奶總是均勻的乳白色液體。讓牛奶發酵,做成酸牛奶,酪素就聚集攏來,凝結成塊,象豆腐腦似的。
傳統豆腐制作工藝
制作方法
1.原料處理。取黃豆5公斤,去殼篩凈,洗凈后放進水缸內浸泡,冬天浸泡4~5小時,夏天2.5~3小時。浸泡時間一定要掌握好,不能過長,否則失去漿頭,做不成豆腐。
將生紅石膏250克(每公斤黃豆用石膏20~30克)放進火中焙燒,這是一個關鍵工序,石膏的焙燒程度一定要掌握好(以用錘子輕輕敲碎石膏,看到其剛燒過心即可)。石膏燒得太生,不好用;太熟了不僅做不成豆腐,豆漿還有臭雞屎味。
2.磨豆濾漿。黃豆浸好后,撈出,按每公斤黃豆6公斤水比例磨漿,用袋子(豆腐布縫制成)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捏緊袋口,用力將豆漿擠壓出來。豆漿榨完后,可能開袋口,再加水3公斤,拌勻,繼續榨一次漿。一般10公斤黃豆出渣15公斤、豆漿60公斤左右。榨漿時,不要讓豆腐渣混進豆漿內。
3.煮漿點漿。把榨出的生漿倒入鍋內煮沸,不必蓋鍋蓋,邊煮邊撇去面上的泡沫?;鹨螅荒芴?,防止豆漿沸后溢出。豆漿煮到溫度達90~110℃時即可。溫度不夠或時間太長,都影響豆漿質量。
把燒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一碗(約0.5公斤)調成石膏漿,沖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里、用勺子輕輕攪勻,數分鐘后,豆漿凝結成豆腐花。
4.制水豆腐。豆腐花凝結約15分鐘內,用勺子輕輕舀進已鋪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它容器)里,盛滿后,用包布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板,壓10~20分鐘,即成水豆腐。
5.制豆腐干。將豆腐花舀進木托盆里,用布包好,蓋上木板,堆上石頭,壓盡水分,即成豆腐干。一般10公斤黃豆可制25公斤豆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