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斗是誰發明的
墨斗是中國古代木工行業的傳統工具,在泥、石、瓦等行業中是不可缺少的,傳說由行業祖師魯班發明。墨斗主要是用來畫長直線,其結構是后部為線輪槽,需安置手搖轉動的線輪來纏墨線,前端有一個圓斗狀的墨槽,里邊放有絲綿,可倒入墨汁。墨線由木輪經墨槽細孔牽出,固定于一端,像彈琴弦一樣將木線提起彈在要劃線的地方,用后轉動線輪將墨線纏回,因而古代又稱墨斗為“線墨”。墨斗一般選用不易變形的木材制作,多由木匠自己制作并使用。據說舊時木工學徒期滿時,必須自行設計一個墨斗,方能出師,因此墨斗裝飾多樣,是匠作工具中富有藝術審美性的一種。在宋代古瓷中存在用瓷器來制作匠作工具的做法,目前這種實物范例已多次面世。
筆者在拍攝民間收藏的西安城市基建所出古瓷標本時,在一藏友處拍攝到一件宋代耀州窯青瓷墨斗,殘長10厘米左右,保存了安置繞線木輪的長方形線輪槽,墨槽為圓形,兩槽間有出線孔連通,線輪槽兩壁開有軸孔,軸孔處帶有磨損痕跡,但是墨槽的牽出孔部分已經殘失。當時筆者是第一次目睹宋代耀瓷中有這類青瓷制作的營造工具,驚奇不已。此后在河南鄭州藏家馮志剛處,再次目睹一件宋代青瓷墨斗標本,據介紹該標本出自河南汝州大峪東溝窯,造型比西安面世的耀瓷墨斗稍完整一些,墨池為四出花瓣形,保留了墨線牽出口的一部分,在這件墨斗上還留有粘燒痕跡,說明燒造時產品裝窯較密集。有意思的是,西安與河南的這兩件青瓷墨斗雖然不是一窯燒造,造型卻近似,在墨池兩邊各切削出一條斜棱,可能是為了方便手持。另據馮志剛介紹,他收藏的河南古瓷標本還有黑瓷與白瓷墨斗。從西安與河南都出土過同類青瓷墨斗來看,這類瓷質的匠作工具在歷史上確有一定數量燒造。
筆者聯想到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耀州窯青釉吊錘,高14.3厘米,口徑3厘米,腹徑7.8厘米,為銅川市出土。造型作小口束頸、豐肩、鼓腹狀,肩以下逐漸內收,尖底。腹部刻劃有“阿厘”二字。胎質堅硬,呈青灰色。通體施青釉,釉色泛黃,尖底處一圈有支燒痕跡,說明很可能是尖端朝下、豎立著用環形帶齒窯具支燒的。此器如同史前時期的仰韶文化尖底瓶縮小件,也被考證為宋代建筑用吊錘。
上述這些宋代匠作用瓷不但是特殊、珍貴的宋瓷研究資料,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和匠作器具的重要實物,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宋代陶瓷文化的豐富多樣。
參考資料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403741483&uk=674188219
魯班是怎樣發明墨斗
1次意外的邂逅發明的,
魯班是怎樣發明墨斗的
是根據自己的需要 然后做出來的 無論什么東西 都是有用才會去發明他
木匠用的墨斗是誰發明的?
魯班與他母親
魯班從什么自然現象中得到啟示,發明了墨斗
不是自然現象吧,是看他媽媽做衣服的時候先拿粉和線彈出輪廓來所以得到啟發
魯班造的是什么
當時官階的不同,絲帛年用紙傘代替了,認為很適用方便:“六韜曰。”可見古代傘是用絲制的,為之馓,樣子很像“亭子”,這種習慣一直傳到明朝,不久遍布了全英,看到我國人民張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當時有一個英國人到中國旅行,如有紙傘:天雨不張蓋幔,而且收張自如,常在野外作業,我國古代的著名工匠魯班,成為英國第一把傘、大小有嚴格的區別,三代已有也。這就形成了以后的傘,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后,真是“收攏如棒,看到丈夫這樣辛苦,常被雨雪淋濕,周初事也,我國的傘傳入英國,在細條上蒙上獸皮:張帛避雨,早在春秋末年。1747年!怎么樣,宋時制出了綠油紙傘,如羅傘在后魏時就有了,張開如蓋”、油傘,就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蝙式傘。
馓在古代被列為官方儀式之一。以后歷代對傘均有改進。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形成了今日的琳瑯滿目的大眾用品,然后又造了一把形狀似香菇的絲布傘用之。通俗文曰,滿意否。據《傘物紀原》云。古時傘也寫作馓。魯班的妻子云氏,蓋即雨傘之用,就買了一把使用。
里面的時間很詳細啦,羅傘的顏色,回國時便把它帶回了英國,馓即傘也據說?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6463813.html?si=1
墨斗卵粿是誰發明的小吃,有多久的歷史了
墨斗卵粿,是廣東潮汕地區豪江達濠的特色美食,最初為豪江一余姓人家首創,距今約200年歷史,今年廣為流傳,成為地方特色
魯班在什么朝代發明的工具?
春秋和戰國之交,社會變動使工匠獲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在此情況下,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面有所發明.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鉆、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復研究、試驗出來的.
墨斗是什么?
墨斗在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主要是用來畫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其結構是后部有一個手搖轉動的輪,用來纏墨線,前端有一個圓斗狀的墨倉,里邊放有棉紗或海綿,可倒入墨汁.墨線由木輪經墨倉細孔牽出,固定于一端,像彈琴弦一樣將木線提起彈在要劃線的地方,用后轉動線輪將墨線纏回,因而古代又稱墨斗為“線墨”.
為什么說魯班八匠的祖師? 他叫什么? 是那個國家的?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是魯國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里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春秋和戰國之交,社會變動使工匠獲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在此情況下,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面有所發明。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從魯國來到楚國,幫助楚國制造兵器。他曾創制云梯,準備攻宋國,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張制造實用的生產工具,反對為戰爭制造武器。魯班接受了這種思想。
公輸般很注意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研究,他受自然現象的啟發,致力于創造 發明。一次攀山時,手指被一棵小草劃破,他摘下小草仔細察看,發現草葉兩邊全是排列均勻的小齒,于是就模仿草葉制成伐木的鋸,他看到各種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就用竹木削成飛鷂,借助風力在空中試飛。開始飛的時間較短,經過反復研究,不斷改進,竟能在空中飛行很長時間,公輸般一生注重實踐,善于動腦,在建筑、機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他能建造“宮室臺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戰用的“勾強”;創制了“機關備制”的木馬車;發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鑿子等各種木作工具,還發明了磨、碾、鎖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為“祖師”。
由于父兄們耐心地傳授,加上他勤奮地學習,長大后成了一名優秀的工匠,并有過許多的創造發明。
由于他的創造發明,都是些手工機械,并且這些機械都是根據物理的最基本原理發明出來的,所以,我們把它歸于物理學科。當然,這是有些牽強附會。
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且說有一年夏天,魯班家鄉魯國國王要魯班監工營造一座宮殿,期限為3年。但是這座宮殿所需的木料,足夠魯班等工匠們到山上砍上3年也完不成任務。
這可急壞了魯班,因為國王的話就是圣旨,是不允許隨便更改的,如果真的是耽誤了工程進度,殺頭是不可避免的。魯班愁得連覺也睡不踏實。
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進度,魯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選擇好要砍的樹木。這天,天色剛蒙蒙亮,魯班便迎著晨曦,踏著夜露,提前出發了。
為了節省時間,魯班便抄小路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而且橫七豎八地長滿了小樹、雜草,行走非常不便。
魯班只好攙著樹木、拽著茅草往上爬。忽然,腳底一滑,身體便順著山坡往下滾去,魯班急中生智,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于沒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無比。
滑到山腳,魯班狼狽地爬了起來,伸開手掌一看,掌心已是鮮血淋漓。魯班非常驚奇,為何一把茅草能夠劃破人的手掌。
魯班顧不得疼痛,沿著滑下來的山坡,爬上去一看,這叢茅草與別的草沒有兩樣。魯班不甘心,便揪下一根茅草仔細地觀察起來。
這茅草的葉子很怪,葉子兩邊都長著鋒利的小細齒,人手握緊它一拽,手掌就會被劃破。魯班又試著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劃開一道血口。
魯班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忽然看到近處有一只大蝗蟲,兩枚大板牙一開一合,很快吃著草葉。魯班把蝗蟲捉住細看,發現蝗蟲的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細齒。
魯班從這兩件事中得到啟發,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蟲的細齒,來做一件邊緣帶有細齒的工具,用它來鋸樹,豈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嗎?
魯班忘記疼痛,轉身下山,做起試驗來。在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了一把帶有許多細齒的鐵條。
魯班將這件工具拿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子就這樣發明了。這個故事雖說是傳說,但是,我們從中卻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實踐出真知,鉆研出智慧。
傳說魯班的母親和妻子對魯班的發明創造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后來,母親在線頭上拴一個小鉤,這樣,一個人操作就可以了。后世木工把這個小鈞叫做“班母”,以紀念這個創作。
又如,木工刨木料的時候,前面頂住木頭的卡口叫做“班妻”,這是因為傳說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妻子扶住木料,后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魯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根據《玉屑》上的記述,傘是她發明的。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鉆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這里面都包含著原始的物理科學知識。
魯班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制造的鎖,機關設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跡,必須借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
《墨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制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這可不可以認為,是原始航空科學的先頭兵。
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制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
后世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期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發展過。
在兵器制造方面,魯班曾為楚國制造攻城用的器械,在戰爭發揮過巨大作用。后來在墨子的影響下,不再制作這類戰爭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以造福于勞動人民。
2400多年來,人們為了表達對魯班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
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