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酒原產地在哪?
常識了,山西汾陽市杏花村
汾酒哪里產的
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產于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
汾酒”產于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酒廠,選用上等高粱精釀而成,屬清香型白酒,曾多次在全國評酒會上獲金獎,注冊商標有兩種:”古井亭”牌和”長城”牌。該酒素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于世。
真品特征:
1、商標:”古井亭”注冊商標以古井亭正面圖和”古井亭”三個字組成,亭頂兩邊除翹起的兩黑角外,有16條寬窄均一的豎黑線條,亭檐下黑底金框扁額上有”古井亭”三個金字。”汾酒”及古井亭圖案為凸版印刷,印制精細。注冊商標兩邊以外為15毫米的1915年巴拿馬賽會一等獎章和1963年全國評酒會金質獎章圖案,”注冊商標”中的”冊”字為”冊”,頸標字跡工整、清晰。
2、瓶蓋:用進口鋁質材料制成,螺紋蓋上印有古井亭圖案,蓋內壁呈銀白色,內墊有白色彈性塑料墊,瓶蓋外的螺紋處有紅色的”→”指示開口方向,并標有英文”open”字樣。
3、酒液:無色清澈、無懸浮物。酒香純正、醇甜柔和、諸味諧調、余味爽凈、回味悠長。其理化指標為:酒度60±0.5度,總酸度大于或等于0.6g/v,總酯大于或等于3.00g/v。
假品特征:
1、商標:商標圖案印制粗糙、字跡模糊無光澤。亭頂的黑線不足16條,亭檐下的”古井亭”三個字,字跡不清兩邊的裝飾獎章圖案外徑小于65毫米,注冊商標的”冊”字與真品不同。
2、頸標:頸標印制粗糙,有的把”酒”寫成”灑”,陶瓷瓶頸標字跡不清,紅色相互滲透。
3、瓶蓋:用料質雜,頂上的古井亭圖案不清,瓶蓋內壁色澤灰暗,有用紙墊,有用黃色塑料墊,封口不齊。瓶蓋外螺紋處沒有開口指示箭頭和英文”open”字樣。
4、酒液:酒色渾濁不正,發白或有懸浮物。酒的香味雜,酒度不等,總酯均低于3.00g/v。
在酒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汾酒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即酒液清洌,晶亮透明,清香純正,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入口綿,落口甜,飲后余香不絕,素以色、香、味”三絕”著稱。汾酒現有65度、60度、53度、48度的系列化產品。
汾酒的原產地
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產于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
汾酒的原產地在哪?
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
汾酒產地在哪?
汾陽
哪里的汾酒酒最真最正宗?
汾酒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產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 自一九一五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優勝金質獎后,其聲譽更是宇內交馳,名聲大噪.于是,閻錫山責令其副官集資設立晉裕汾酒有限公司,吞并了杏花村的大小酒家.一九四八年汾陽解放后,汾酒獲得了新生,正式成立了國營杏花村汾酒廠. 杏花村汾酒用的是廣大晉中地區、呂梁地區特產、無污染的優質高粱、大麥、豌豆,如此好原料加上杏花村汾酒人精心釀造“清蒸二次清,固態地缸分離發酵,清字當頭,一清到底”的傳統工藝的典型性,當然會釀出品質超群的杏花村汾酒特色:酒液晶亮、清香幽雅、醇凈柔和、回甜爽口、飲后余香
杏花村汾酒的由來是什么啊
杏花村汾酒也稱”老白汾酒”,因產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故得名。杏花村是中國著名的酒都,位于汾陽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側,距省會太原市區90公里。
山西省杏花村汾酒,以清澈干凈、清香純正、綿甜味長即色香味三絕著稱于世。清香風格而獨樹一幟,成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1953年以來,連續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
溯源
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時,尚待進一步考證,但早在1400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當然,1400多年前我國尚沒有蒸餾酒,史料所載的”汾清”、”干釀”等均系黃酒類,我國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優白酒在內,都是由黃酒演變和發展起來的。《北齊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文書中說:”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鄴酌兩杯”。
宋代以后,由于煉丹技術的進步,在我國首次發明了蒸餾設備。1975年從河北省青龍縣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鋼制燒鍋,可證明至少在宋代我國已有蒸餾酒。宋《北山酒經》記載。”唐時汾州產干釀酒”,《酒名記》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汾酒。汾酒是古老的名酒之一,為唐以后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道。
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發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黃酒生產,此時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餾酒,并蜚聲于世。自1916六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優勝金質獎后,其聲譽更是宇內交馳,名聲大噪。
釀造工藝
杏花村汾酒飲后回味悠長,酒力強勁而無刺激性,使人心悅神怡。汾酒享譽千載而盛名不衰,是與造酒的水純、工藝巧分不開的。名酒產地,必有佳泉。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優質泉水,給汾酒以無窮的活力。跑馬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傳有美麗的民間傳說,被人們稱為”神泉”。《汾酒曲》中記載,”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亞蟹黃”,注解說:”申明亭井水絕佳,以之釀酒,斤兩獨重”。明末愛國詩人、書法家和醫學家傅山先生,曾為申明亭古井親筆題寫了”得造花香”四個大字,說明杏花井泉得天獨厚,釀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
釀造汾酒是選用晉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為原料,用大麥、豌豆制成的糖化發酵劑,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獨特釀造工藝。所釀成的酒,酒液瑩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綿、甜潤、醇厚、爽洌。釀酒師傅的悟性在釀造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像制曲、發酵、蒸餾等就都是經驗性極強的技能。千百年來,這種技能以口傳心領、師徒相延的方式代代傳承,并不斷得到創新、發展,在當今汾酒釀造的流程中,它仍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1932年,全國著名的微生物和發酵專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釀造的工藝歸結為”七大秘訣”,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時,高粱必得其真實,陶具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的”清蒸二次清”工藝。
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堪稱中國白酒的始祖。中國許多名酒如茅臺、瀘州大曲、西鳳、雙溝大曲等都曾借鑒過汾酒的釀造技術。
傳承意義
汾酒產地杏花村已發現有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從出土器物可以判斷當時就有釀酒的活動。汾陽當地至今仍保存著明清時期的釀酒作坊、古井、石碑、牌匾、老街等遺跡,傳統技藝的傳承鏈也還在延續,這種歷史的承接性,已成為保護汾酒傳統釀制技藝的堅實基礎。
汾酒酒系在發展中逐漸擴大,以汾酒為母酒產生了老白汾酒、竹葉青酒、玫瑰汾酒、白玉汾酒等系列酒。現在杏花村地區的酒廠還有”分杏”、”杏花”等。
但在目前,汾酒的大工業生產給手工作坊式傳統釀造工藝的傳承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汾陽還存在著水源緊張、大氣污染、高粱等原料短缺問題,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采取措施以保證汾酒的正常生產和汾酒釀造技藝的順利傳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汾酒是哪生產的?價格多少?
有兩種一種是河北生產的,一種是山西杏花村的,不過山西的那種好喝,價格不等,最貴的有好幾百,便宜的也就幾十塊錢,酒名不一樣的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現在在何處?
可能的地方
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南崖下的「杏花村」。據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
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
四、在江蘇省徐州豐縣東二十里的「杏花村」。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到此勸農,有詩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朱陳村在徐州豐縣),進一步傳說杜牧住在揚州很久,到過朱陳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陽鳳凰臺一帶的金陵「杏花村」。地臨郊外,層巒疊翠,河水匝繞,下為秦淮。由於風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歡痛飲盤桓。《金陵歷代名勝志》載有「杜牧沽酒處」,并附清人陳退庵詩云:「江南春雨夢無痕,沽酒旗亭白下門,一自樊川題句后,至今人說杏花村。」
六、在安徽省貴池縣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為隋唐時產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麥曲)譽滿江南。《江南通志》記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記〉也說:「自杜牧之清明詩后,村以杏花名。」
山西汾陽,常有人提及
這六處杏花村,雖然都可以和杜牧詩牽扯點關系,但如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只有一個,而非泛指栽有一些杏花的村落的話,當以山西省的汾陽縣、安徽省的貴池縣,比較有完整的史料佐證,又有遺跡可尋。
先談汾陽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呂梁山脈,東臨汾水,風光蠻好的。唐代才在堡側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廣約幾百畝,春暖花開,色香彌漫,所以更名杏花村。不過后來杏花消失了,因為幾度被子夏山(相傳孔子之弟子子夏,嘗授徒於此)下來的洪水,不斷沖擊,累次為災,杏樹大多淹死了。
當地的釀酒事業,由來已久。遠在南北朝(西元五五○年)時候,就有了釀酒的酒燒鍋,到了唐朝,尤其興旺,已有六、七十家燒鍋酒坊。地居交通要道,是一個著名的酒店鬧市,有所謂「甕頭青更色香兼,處處街道揭翠簾」,也正如〈古碑記〉曰:「佳釀之譽,宇內甚馳,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晨,莫不以爭先一酌為快。」游客云集,不在話下,聽說李白、杜甫也都慕名而至,成為常客。
飲譽的佳釀(即汾酒),清澈透明,色澤鮮美,氣香味甜,入口綿軟。余香長留舌底,令人心曠神怡。可是杏花村的酒為甚麼會這樣好呢?當然是有得天獨厚的好水,常人說「名酒產地,必有佳泉」。村中不少古井,勺上來的水沒有一點雜質,而且甘甜。另外,釀造的老師傅說有六大要訣:「人必得其精,糧必得其實,麴必得其時,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
汾酒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出類拔萃,絕非偶然。民間一樣有歌謠:「汾縣府,汾陽縣,離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美人。」猶有傳奇的故事,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九十多歲的酒坊掌柜的,樂善好施。一年冬天,大雪紛飛,天候奇冷,來了兩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投店要喝酒。喝得酒意闌珊,不付酒錢,便揚長而去。許多座客為店主抱不平,店主毫無愕然,委婉的回答:「富人飲酒為行樂,窮人飲酒為御寒,何必去為難他呢?」豈知第二天兩人又來了,仍然衣不蔽體,渾身發抖,趕緊給他們兩大碗酒,喝了后,踉踉蹌蹌便走。第三天也是如此,但卻頹然醉倒了,迷迷糊糊。不得不留住腳步,扶上熱炕,照顧他們入睡。
翌晨,想要離開,掌柜的順意扶持走出店門,門外有一口水井,貼近時,不料老人都哇的一聲,把腹中的宿酒,全嘔吐入井。幾天過后,神奇的事出現了,打出來的井水,已經變成了酒,而且芳香凜冽。主人恍然大悟,知道這兩位是神仙(有道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和呂洞賓),遂將這口井,取名為「神井」。井水洶洶,汲之不竭,生意也就越做越旺盛了。可惜,老掌柜去世,繼承父業的兒子是為富不仁、貪婪無饜的小人。數年后,老人又來到,不再被盛情招待,問生意如何,反而口出怨言,說是「井水變美酒,卻沒有留下酒糟來餵豬。」老人聽了,一言不發,即在井傍念咒,用袖一拂,井中的酒,頓時變成原來的水了,并且留下一首詩:「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當酒賣,還嫌豬無糟!」這是一個通俗風趣的神話,姑妄聽之,卻含有勸世(要行善積德,勿貪心不足)的意義和價值。
安徽的池州,比較可靠
如此述說汾酒出類拔萃,以及產地的風情風物,那麼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就在山西汾陽了嗎?不是,因為有人提出———
根據史料記載,杜牧未曾到過汾州(今山西汾陽)。所飲的酒,更未指明為汾酒。
山西汾陽屬於華北,而詩中「清明時節雨紛紛」,算是江南多雨的現象,不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氣候。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春季開始,北半球白晝漸長,南方暖氣團逐漸北移,在陽歷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陸的江南地帶,與北方冷氣團交會,造成這一時段的蒙蒙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時節仍為乾冷的天氣,不會有「雨紛紛」的情形。
因此,安徽人并「不甘示弱」。認為杜牧的清明詩,系在「池州」所作。「牧童遙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此地。自古有酒肆,產名酒,盛名不衰。且看文獻記載———
《安徽風物志》:「杏花村在池州(貴池縣)城西,有杏林百畝,春來杏花競放,艷如錦云。……村中有黃公酒爐,自釀美酒,以饗客商,因此酒甘醇而遠近馳名。」
《池州府志》:「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許,杜牧『借問』句即指此。」貴池位於長江南岸,縣城西郊秀山門外的地方,是杏花村的故址,北瀕大江,南連九華,是個山奇水秀,風景迷人的勝境。
至於杜牧曾到此一游嗎?很可能的說法,到過。據《江南通志》記唐武宗會昌四年,牛李黨爭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從黃州調任池州刺史,仕途不盡如意。以他的個性,公余之暇,到城外的野店喝上幾杯,借酒澆愁,是必然的事情。
他那一首詩,寫時正當清明前后,春光明媚,桃李爭妍。踏青、掃墓者絡繹於途。在牧童的指引下,若是遙見杏林叢中飄點著酒簾,一陣酒香也隨著斜風細雨傳來,逸興遄飛,信口而吟詩。如同他在池州亦寫過秋,因為有黃公佳釀的杏花村,僅一箭之地即是一座美麗的齊山,九日重陽登高之際,便有詩云:「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似乎杜牧吟春或寫秋,都離不開酒事。
杜牧寫下傳世的詩篇,不但替杏花村揚了名,貴池也跟著出鋒頭。該城現在尚保存唐代「古井酒墟」的遺址,明天啟年間、清康熙雍正時期,相繼於此地筑亭榭、建碑坊、葺祠堂。明代著名詩人沈昌洛經池州時便有詩云:「杏花枝上著東風,十里煙村一色紅,欲問當年沽酒處,竹籬西去小橋東。」池州太守顧元鏡也說:「牧童遙指處,杜老舊題詩。」……均可證明此處為杜牧詩中「杏花村」及「酒家」之所在。
反正「杜牧之沽酒處」———杏花村,便與清明詩結緣,產生魅力,令人感到興趣,聞其名而向往者,當然多了。唯年代既遠,剪伐時侵,世俗不文,栽培絕少,導致「廉纖暮雨,止潤桃花;搖曳東風,徒翻柳葉。寥寥村野,無枝留燕之飛;寂寂江城,何樹聽鶯之語。」因此,清代貴池縣的同知周疆是一位「惜花」雅人,發動村民遍種杏花萬株,不幾年后,杏花村又成為「長堤十里,燦若紅霞;平野三春,紛如絳雪」之勝景。千古遺跡,遂維系於不墜,供人憑吊。
參考資料: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110.htm
汾酒集團的酒是不是在杏花村生產
山西汾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酒一定是產于杏花村總廠,但汾酒集團的酒就不一定,有產自聯營酒廠的.比如:老百汾、國藏汾酒,青花瓷汾酒一定是產自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