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聽說墨戎苗寨的銀飾非常有名,它有什么歷史嗎?
墨戎苗寨的手工鍛造銀飾品的工藝已經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手工鍛造技術傳承地,其銀飾成品具有極高的美學及收藏價值
苗族銀飾的銀飾簡介
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 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銀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千年歷史.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與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
苗族銀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銀有什么不同?
主你好!!,穿戴都喜歡銀飾! 沒有不同,就是相同的銀.只不過,苗族是一個崇拜白銀的民族
苗寨的民俗民風(關于苗家姑娘的銀飾)
苗族銀飾
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 “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苗族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造型。苗族圖騰即與苗族有血緣關系的幾種圖像。在苗族古歌中,傳唱是楓木生出了蝴蝶媽媽(即妹榜妹略),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由鵲宇鳥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是不言而喻的,
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后再焊接或編織成型。
銀飾特征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并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征,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只,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復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復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多表示著一種獨特感。
變與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苗銀是什么?怎么鑒定苗銀?
苗銀本身是指純銀,長久以來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但現在說的苗銀都并非純銀,其它主要成分是銅,含銀量不高。其主要特點是苗族地區手工打制作,圖案精美,富有寓意。苗銀產品經戴過后,長期放置不戴,手鐲表面金屬會產生氧化反應,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變色,不過下次在戴的時候只須用軟布或紙巾擦拭就可以光亮如新了。苗銀制品有首飾,指環,發簪,頭飾,餐具等很多種。在湖南西部和貴州等苗族聚集的地方常有出售,價格一般論件賣。苗銀的來歷:苗族最早的銀飾藝術萌芽于巫術圖騰活動之中。苗家篤信銀器能驅邪逐崇、防陰氣戕害。古時苗民戴上苗銀脖圈,據說能戰勝作惡的“老變婆”,確保合家平安。聞名遐邇的黔東南苗族大銀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頭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獲得其保佑。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銀飾愛惜備至,奉若神明。他們創造了各式各樣圖案、款式的銀飾造型,既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民間氣息,又表現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苗銀同時也顯示了一個大民族的輝煌與氣勢。苗銀真偽的鑒別:苗銀本身是指純銀,長久以來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但現在說的苗銀都并非純銀,其它主要成分是銅,含銀量不高。其主要特點是苗族地區手工制作,圖案精美,富有寓意。 苗銀梳子苗銀產品經戴過后,長期放置不戴,手鐲表面金屬會產生氧化反應,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變色,不過下次在戴的時候只須用軟布或紙巾擦拭就可以光亮如新了。苗族人民認為蝴蝶是他們祖先媽媽,蝴蝶媽媽生了九個蛋,其中就有花蛋、樹蛋和人蛋。所以凡是和蝴蝶有關的花草樹木皆被認為是生命的象征,被廣泛的應用在苗族的衣物及裝飾物上。苗銀是一般月白色的,沒有925銀的亮度,主要是因為其中含有雜質。苗銀比925銀要輕些,因為含有銅的原因。在挑選上可以借鑒這兩點。在苗族里,苗銀就是白銅。苗銀是指本來就是拿白銅做成飾品了,再在這些飾品的表面鍍上一層薄薄白銀,其效果跟真實的純銀做出的效果一模一樣。但是純銀可以永久的清洗,而苗銀就做不到。最多只能洗個4次就被腐蝕掉,不能再用了。
苗銀跟我們普通的銀有什么區別?
苗銀也叫云南銀,非純銀,是苗族特有一種銀金屬。其含量成份有銀。白銅等,含銀量約在40%,所以一般價格比較低。1、苗銀本身是指純銀,長久以來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 2、但現在說的苗銀都并非純銀,其它主要成分是銅,含銀量不高.其主要特點是苗族地區手工打制作,圖案精美,富有寓意 3、苗銀產品經戴過后,長期放置不戴,手鐲表面金屬會產生氧化反應,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變色,不過下次在戴的時候只須用軟布或紙巾擦拭就可以光亮如新了。 4、苗族人民認為蝴蝶是他們祖先媽媽,蝴蝶媽媽生了九個蛋,其中就有花蛋、樹蛋和人蛋。所以凡是和蝴蝶有關的花草樹木皆被認為是生命的象征,被廣泛的應用在苗族的衣物及裝飾物上。 苗銀制品有首飾,指環,發簪,頭飾,餐具等很多種。在湖南西部和貴州等苗族聚集的地方常有出售,價格一般論件賣. 辨別銀飾的小竅門兒: 1、辨色法:用眼觀察,看上去有“銀白色”而不是“銀色”。 有光澤、做工細, 色澤差、色澤差無光澤的多為假的銀首飾。 2、折彎法:用手輕折銀首飾,易彎不易斷的成色;僵硬、勉強折動的成色較低;經折彎或用錘子敲幾下就會裂開的為包銀首飾;經不起輕折,且易斷的為假貨。 3、拋擲法:將銀首飾從上向下拋在臺板上,彈跳不高、聲音平穩的為成色高的銀首飾;拋在臺板上跳的較高、聲音尖亮的,為假的或成色低的銀首飾。苗銀的制作與設計 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后 再焊接或編織成型。苗族銀飾工藝流程很復雜,一件銀飾多的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非個中高手很難完成。 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銀匠善于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另一方面,作為支 系成員,也為了在同行中獲得競爭優勢,苗族銀匠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對細節或局部的刻畫注重推陳出新。工藝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銀飾日臻完美。 當然,這一切都必須以不觸動銀飾的整體造型為前提。苗族銀飾在造型上有其穩定性,一經祖先確定形制,即不可改動,往往形成一個支系的重要標志。苗族女性飾 銀,愛其潔白,珍其無瑕。因此,苗族銀匠除了加工銀飾,還要負責給銀飾除污去垢,俗稱”洗銀”。他們給銀飾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燒去附著在銀飾上的氧化層,然后放迸紫銅鍋里的明礬水中燒煮,經清水洗凈,再用銅刷清理,銀飾即光亮如新。 歷史上的銀飾加工原料主要為銀元、銀錠。也就是說,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復始,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幾乎全都投入了熔爐。正因為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準。譬如民國時期黔東南境內是以雷山為界,其北邊銀料來自大洋,純度較高,南邊來自貳毫,銀飾成色較差。20世紀50年代后,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每年低價撥給苗族專用銀。
有關苗疆銀飾之奇?
悠久的少數民族文化,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及悠久的歷史文明造就了貴州民族文化的神秘與繁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苗疆文化是其中之一,苗疆文化是廣大的苗族人民的智慧的結晶,而在其中我個人認為苗族銀飾以及苗族刺繡是濃縮了整個苗疆文化的精華.
,使得苗族銀飾品得到長足發展,在古代苗疆銀飾不但是做為婦女兒童甚至男子的裝飾物,而且還是他們抵抗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工具之一,即用銀飾來試毒,也許就因為這種種的原因才使得苗銀一路走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苗族銀飾的發展呈現多元化,它不僅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元素,如圖騰,花卉等圖案的裝飾,而且還結合了現代流行的表現形式,既古樸又時尚,既典雅又不庸俗,實為飾品的首選.
因此我個人認為苗族銀飾是適合愛美一族的你的裝飾首選,它既可讓你獲取民族元素的神秘與典雅,而且也可以與時代的流行結合而沒有現代工業裝飾的庸俗. 苗族婦女的心靈手巧以及苗族所居住的自然環境的影響
苗族銀飾怎么樣?
苗族銀飾,如果是所謂的苗銀的話,那它的含銀量是不達到國家標準的925含銀量,銀子含銀量最高的是S999,苗族銀飾最精髓的一種產品是拉絲工藝,拉絲工藝也是苗族人僅有的一種工藝,也是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拉絲工藝要經過36道工序才成做成一款產品,要拉成頭發絲那么細,再進行插花和填絲.
什么是苗銀哦?跟純銀有什么區別哦?
苗銀是苗族人用土法提煉的銀子(苗族人愛戴銀器,一個苗族姑娘服飾上的銀子可以重達幾十斤呢),純度較低,所以顏色偏黑,但是自有其風味。
正宗苗銀是一搬含銀量70-80%左右,但現在很多人說他們的苗銀是99銀(我個人不信)。也有很多用白銅做的銀飾冒充是苗銀。
苗銀—它是銀,但絕非純銀,它的成分有銀、白銅等,它是我們苗家的一種特制的銀也就是合金屬,它的含銀量是30%,但不例外的是現在有很多無恥的商家小商販在接待顧客的時候會告訴他們它有很高很高的含銀量,其實不然,有的所謂苗家銀飾他們的材質全是黃銅做成,再經過電鍍工藝過后,在外面表現出一層似銀似銅的飾品,此類產品會因為時間因素而變色,但苗銀不會,在長期放置不戴的情況下,苗銀器它會氧化變色,但你只要拿軟布、紙巾或用牙膏牙刷一刷他就會光亮如新了,
苗族銀飾的銀飾歷史
在明代以后的數百年里,苗族銀飾經歷了一個為服從民族審美定勢需要,而演繹、組合、變異的民族化過程。
其一,所有的銀飾原有品種在苗族審美標準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納,有的引入后即被淘汰,有的屢經改造l]而面目全非,當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其實,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和理解的過程。
其二,苗族銀飾的民族化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毋庸置疑,人類的需要是藝術創作的第一源泉,群體的審美觀念是藝術創造的規范。苗族銀飾的創新正是遵循這一邏輯而發生、發展的。由于對銀飾的需求,苗族對服裝的審美意識逐漸同實用意識分離開來,由物質需要的依存關系衍化成審美的主客體關系。由于群體審美觀念的規范,在藝術創新的過程中,苗族銀飾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個性。
影響和規定苗族銀飾造型的審美觀點很多,那么,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呢?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 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這種通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夸富心態,對于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征,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苗家人以一個人身上的銀飾多少來判斷家庭是否富裕情況。